时间: 2025-04-27 08:1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16:38
原文展示:
乞米未伤廉,送米岂为辱。 且炊子美饭,试慁伯夷腹。 虽无乳烝豚,便可蔬当肉。 料得贤孟光,举案欢自足。
白话文翻译:
向人乞讨米并不损害廉洁,送米给别人怎会是耻辱呢? 姑且煮一顿美味的饭,尝试满足伯夷的胃口。 虽然没有乳猪,但可以用蔬菜当作肉。 料想贤惠的孟光,举起饭案时也会感到满足和欢乐。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子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恬淡态度。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生活困顿之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物质需求的淡泊和对精神满足的追求。通过乞米和送米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乞米和送米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诗中“乞米未伤廉,送米岂为辱”一句,表明了作者对物质需求的淡泊态度,认为向人乞讨并不损害廉洁,而送米给别人也不是耻辱。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后文通过伯夷和孟光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简朴生活和精神满足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通过乞米和送米的对比,以及伯夷和孟光的典故,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乞米未伤廉”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对物质需求的追求 B. 对物质需求的淡泊 C. 对物质需求的贪婪 D. 对物质需求的厌恶
诗中提到的“伯夷”是哪个时期的贤人?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商朝末年 D. 汉朝
诗中“料得贤孟光”一句中的“孟光”是指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位贤妇 C. 一种乐器 D. 一种植物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