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4:54
游鹊山院
积石横成岭,行杨密映门。
人声隐林杪,僧舍遶云根。
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
只应羊叔子,名字与山存。
这首诗描绘了鹊山院的美丽景致和宁静氛围。山上叠石如岭,路旁杨树浓密地遮挡着门口。人声在林间隐约可闻,僧舍环绕在云雾之中。心中的尘世烦恼瞬间消散,这才明白佛教的教义是何等尊贵。只要是羊叔子(即羊希)、他的名字与这山相伴永存。
陈师道(约1046-1105),字师道,号白翁,南宋时期的诗人。他以诗风清新、简练见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陈师道在文学上受到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倾向于表现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向往。
《游鹊山院》创作于作者游览鹊山院之时,表现了他在自然中获得心灵安宁的感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以及对尘世的看淡,体现了道家和佛教思想的交融。
《游鹊山院》是一首融合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鹊山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烦恼的超脱。开篇的“积石横成岭”展示了山的雄伟,接着“行杨密映门”则让人感受到杨树的阴影,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人声隐约可闻,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顿摄尘缘尽”一语,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反映出对佛教教义的尊重与认同。最后一句提到羊叔子,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隐含了人名与自然的永恒联结。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感悟与对生命真谛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价值。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对世俗烦恼的超然和对佛教教义的尊重,体现了人文和自然的和谐共存,突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的哲理。
诗中提到的“羊叔子”指的是谁?
A. 一位隐士
B. 一位诗人
C. 一位僧侣
D. 一位商人
“积石横成岭”中的“岭”指的是什么?
A. 一条河流
B. 一座山
C. 一片树林
D. 一条小路
诗人对尘世的态度是:
A. 热爱
B. 超然
C. 忽视
D. 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