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8:26
齿落
我年六十一,已落第三齿。
若更活数年,所存知有几。
刚风着唇吻,利与剑戟比。
岂待入腹中,而后疾病起。
譬若建重门,一扉常自启。
外侮窥其间,孰御而能止。
又若筑长堰,隙穴不容蚁。
今已决寻丈,不竭安肯已。
或言死与生,其机不在此。
不见张相国,齿尽乃食乳。
髫龀若编贝,或有短折死。
此虽释吾忧,终焉非至理。
齿落竟何悲,不落亦何喜。
但愿不肿痛,叫号动邻里。
食物有所妨,肴核宜弃置。
朝夕啖粥糜,其味固自美。
出言有所妨,对客宜少语。
况我之所病,正在伤烦易。
忆我初落时,掩口含羞耻。
只今落已惯,与不落相似。
作诗记岁月,亦漫戏云尔。
我六十一岁,已经掉了第三颗牙。如果再活几年,剩下的牙齿又能有几颗呢?刚风吹到嘴唇,牙齿的利齿与剑戟相比。难道要等到食物入肚,才会生病吗?就像建重门,一扇门常常打开,外敌窥视其中,谁能阻挡呢?又像筑长堤,若有缝隙,蚂蚁也能钻进去。现在已经决堤,怎么能不流出水来?有人说生与死,其道理不在这里。不见张相国,牙齿掉光后还得吃奶。孩童的乳牙像编贝,可能会短命折损。虽然这让我解忧,终究不是至理。牙齿掉了到底何必悲伤,不掉又能有什么喜悦?只希望不肿痛,叫喊时不惊动邻里。吃东西会受到影响,带核的食物应当丢弃。早晚吃粥糜,味道自是美味。说话有所妨碍,见客时应当少言。况且我现在的病,正因烦躁易怒。记得我刚掉牙时,捂嘴满是羞耻。如今掉了牙已习惯,和没有掉牙差不多。写诗记录岁月,真是无聊的玩笑。
作者介绍
吴俨,明代诗人,字子美,号松庐,晚号松隐,常以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和社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俨晚年,反映了他对衰老、死亡的思考,以及对生活中小事的幽默感和哲理的领悟。诗中表达了对牙齿掉落这一自然现象的淡然态度,显示出他与年龄和生活的和解。
这首诗在形式上较为自由,采用了五言和七言的交错,节奏感强。诗人通过掉牙这一细节,深入探讨了衰老、生命和死亡的哲学问题。全诗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前半部分侧重于对衰老的感慨,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生活的态度。诗中“齿落竟何悲,不落亦何喜”一句,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无论是掉牙还是不掉牙,生命的本质和活着的意义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吴俨在诗中使用了大量比喻,如将牙齿的掉落比作重门的开启、长堤的缺口,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同时,诗人用幽默的语气来面对生理的变化,显示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在表达对衰老的接受、对生活的热爱中,透露出一种无奈而又积极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衰老、死亡与生活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接受与对生活的热爱,呈现出一种洒脱而豁达的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几岁时掉了第三颗牙?
A. 60
B. 61
C. 62
D. 63
诗中提到的“张相国”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张良
B. 张飞
C. 张居正
D. 张扬
诗人对生与死的态度是?
A. 绝望
B. 无所谓
C. 反思
D. 悲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