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1:2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1:24:26
白沙浥夜雨,苍松弄朝日。
清风满行路,骎骎马蹄疾。
溪声静如漱,岚翠浓欲滴。
我岂山中僧,前身饱游历。
白沙在夜雨中湿润,苍翠的松树迎着晨曦摇曳。
清风拂面,满是行人走路的声音,马蹄声急促而灵动。
溪水声静谧得像是在漱口,山间的雾气浓厚得快要滴落。
我难道真的是个隐居在山中的僧人吗?其实我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山中僧”一词常用以指代隐士,表达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关注自然风光,常以清新脱俗著称。
这首诗作于作者游历太湖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自身游历经历的反思。
《四面山午饭澡雪尘土往太湖二首 其一》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语言清新,意境优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眼前的自然风光:白沙在夜雨中润泽,苍松在朝日中摇曳,清风伴随着马蹄声,溪水声静谧如漱口,山间的雾气浓郁得仿佛要滴落。诗的开头用“白沙浥夜雨”展现了雨后的清新与宁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在最后一句“我岂山中僧,前身饱游历”中,诗人自问自答,打破了对隐士形象的期待,表明自己曾经游历过许多地方,暗示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基调。
诗中“白沙浥夜雨”意指:
A. 白沙在阳光下
B. 白沙被雨水湿润
C. 白沙在晨曦中
“我岂山中僧”中的“山中僧”形象象征:
A. 诗人的游历
B. 隐士的生活
C. 诗人的孤独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感悟
C. 反对世俗生活
王之道与陶渊明的诗作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注重描绘瞬间的美景,后者则更多地反映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哲思。王之道的语句清新流畅,而陶渊明则显得更加沉静致远,各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