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3:1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3:17:27
镊白
作者: 王建 〔唐代〕
总道老来无用处,
何须白发在前生。
如今不用偷年少,
拔却三茎又五茎。
这首诗表达了老年人对年纪增长的无奈和对年轻时光的怀念。诗人说:大家都说年老后没有用处,何必让白发在前面显现呢?如今我不再需要偷取年轻的岁月,这样我就可以拔掉三根或五根白发了。
王建,唐代诗人,字季思,号节庵,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以清新婉约见称,擅长于描写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观。
这首诗反映了老年人的心声,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可能源于王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衰老的感悟。
《镊白》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老的无奈和对年轻岁月的怀念。开头两句“总道老来无用处,何须白发在前生”,精准地切入了主题,表达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以及对自身老去的感慨。接下来的“如今不用偷年少”,则是对年轻时光的追忆,诗人以“偷”字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对年轻的渴望和无奈感。最后一句“拔却三茎又五茎”,既是对衰老的反抗,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积极表达,表现出诗人对自身年龄的接受与调侃。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对生命、时间的感悟,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令人深思。
诗歌通过对老年的反思,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年华流逝的无奈。它引导读者思考年龄与价值的关系,提出了老年人同样拥有尊严与意义的观点。
诗中提到的“白发”象征什么?
“如今不用偷年少”中的“偷”字表达了什么?
诗人在诗中对年老的态度是?
对比王建与李白的作品,虽然都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建更偏向于内心的反思,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的个性与对生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