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咏愁》

时间: 2025-07-12 06:27:51

诗句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06:27:51

原文展示:

咏愁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白话文翻译:

愁绪来时容易去时难,一半藏在心间一半显在眉间。 春天过去,落花掩门之后,酒醒时,残月映窗。 柔软如连绵不绝的草原,纷乱如遍地的丝线。 除了权贵们的歌舞之地,愁绪无处不在,人间何处不伴随?

注释:

  • 半在心头半在眉:形容愁绪既深藏内心又显露于外。
  • 门掩落花:象征春天的结束和时光的流逝。
  • 窗涵残月:指夜晚的孤寂和酒后的清醒。
  • 柔如万顷连天草:形容愁绪如广阔无边的草原,柔软而连绵。
  • 乱似千寻帀地丝:形容愁绪如遍地的丝线,纷乱无序。
  • 五侯歌舞地:指权贵们的娱乐场所,愁绪在那里不显。

诗词背景: 作者石象之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通过描绘愁绪的难以摆脱和无处不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苦闷的深刻体验。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或当时社会环境有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愁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愁绪的复杂性和普遍性。诗中“来何容易去何迟”一句,直接表达了愁绪的难以摆脱,而“半在心头半在眉”则进一步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愁绪的内外表现。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愁绪比喻为连绵的草原和纷乱的丝线,增强了愁绪的无边无际和纷繁复杂。最后一句“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则强调了愁绪的普遍性,即使在权贵们的欢乐场所之外,愁绪也无处不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 首句“来何容易去何迟”:直接点明愁绪的难以摆脱。
  • 次句“半在心头半在眉”:通过内外表现的对比,加深了愁绪的形象。
  • 第三、四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愁绪具象化,增强了诗的意境。
  • 第五、六句:使用比喻手法,将愁绪比作草原和丝线,形象生动。
  • 末句:强调愁绪的普遍性,即使在欢乐场所之外,愁绪也无处不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柔如万顷连天草”和“乱似千寻帀地丝”。
  • 对仗:如“来何容易去何迟”和“半在心头半在眉”。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愁绪的难以摆脱和无处不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闷的深刻体验,强调了愁绪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意象分析:

  • 落花:象征春天的结束和时光的流逝。
  • 残月:象征夜晚的孤寂和酒后的清醒。
  • 连天草:象征愁绪的连绵不断。
  • 帀地丝:象征愁绪的纷乱无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半在心头半在眉”形容的是什么? A. 愁绪的内外表现 B. 春天的美景 C. 夜晚的宁静 D. 酒后的清醒

  2. “柔如万顷连天草”中的“万顷连天草”比喻的是什么? A. 愁绪的连绵不断 B. 春天的美景 C. 夜晚的宁静 D. 酒后的清醒

  3. 诗的最后一句“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强调了什么? A. 愁绪的普遍性 B. 春天的美景 C. 夜晚的宁静 D. 酒后的清醒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样表达了愁绪的深沉和难以摆脱。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石象之的《咏愁》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两者都以愁为主题,但石象之的诗更注重愁绪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而李清照的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石象之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这首诗。

相关查询

即事 即事 鸡冠 还家 怀李仲明 怀李仲明 贺王制置敷学之除 和叶六舅 和林夫读老泉先生上欧阳公书韵 涵翠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音字旁的字 横急 水沤 髟字旁的字 万丈深渊 神动色飞 行字旁的字 晓来 租价 萍水相遭 若崩厥角 谷字旁的字 清供 徇国忘家 包含觇的词语有哪些 白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