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3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34:51
《塞下曲四首》
作者:常建 〔唐代〕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
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
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已分,
山崩鬼哭恨将军。
黄河直北千馀里,
冤气苍茫成黑云。
因嫁单于怨在边,
蛾眉万古葬胡天。
汉家此去三千里,
青冢常无草木烟。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感慨。诗中的“玉帛朝回”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而“乌孙归去不称王”则暗示了战争的无意义和失败。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战后宁静的场景,反思着人们在战争中所付出的代价。北海的阴风和明君的祠庙,象征着历史的沉重和对英雄的追忆。最后,诗人通过对边疆女性的描述、对汉朝的怀念,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悲剧的哀叹。
作者介绍:常建,字仲翔,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边塞、山水,情感细腻,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对外战争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塞下曲四首》是常建对战争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苦楚与无奈。开头的“玉帛朝回望帝乡”不仅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后文“乌孙归去不称王”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无意义。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痛苦感受,尤其是“髑髅皆是长城卒”一句,直面战争的残酷,令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历史的沉重。最后,诗人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展示了辽阔的边疆和无尽的历史悲怆,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如“兵气销为日月光”,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消逝;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意象鲜明,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沉重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反思,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既有对历史悲剧的哀悼,也有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更加深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历史的悲剧与人性的脆弱。
诗词测试:
“玉帛朝回望帝乡”中,“玉帛”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富贵与繁荣
c) 乡愁
诗中“髑髅皆是长城卒”意在表达什么?
a) 对长城的赞美
b) 战争的惨烈与无情
c) 对士兵的尊重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
c) 对历史的遗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为《塞下曲四首》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源,希望能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