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处士林知墓》

时间: 2025-05-04 04:55:36

诗句

处士坟三尺,吴山松万株。

空馀著书业,不见炼丹炉。

道古言难合,年高势最孤。

盛朝礼乐备,无处用真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55:36

原文展示:

处士坟三尺,吴山松万株。
空馀著书业,不见炼丹炉。
道古言难合,年高势最孤。
盛朝礼乐备,无处用真儒。

白话文翻译:

这位隐士的坟墓只有三尺高,而吴山上的松树则有万株之多。
他所留下的只是著书立说的事业,却看不到炼丹的炉火。
古老的道理和话语难以契合,如今年纪已高,地位却最为孤独。
盛世的礼乐齐备,但却没有地方可以施展真正的儒家学问。

注释:

  • 处士:隐士,指那些不仕于官场,专心于学问或修道的人。
  • 坟三尺:指隐士的墓只有三尺高,反映出他在世时的低调和不被重视。
  • 吴山:地名,指的是吴地的山脉,象征着自然、宁静。
  • 松万株:意指松树众多,展现出自然的繁茂。
  • 著书业:指隐士留下的学问著作。
  • 炼丹炉:指道士炼丹的器具,象征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思想。
  • 道古言难合:指古老的道理和现代的现实难以结合。
  • 年高势最孤:指年纪大了,地位却孤立无援。
  • 盛朝礼乐备:指当时的朝代繁荣,有礼乐之备。
  • 无处用真儒:指即使有真才实学,却没有施展的机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涛,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隐士生活和道家思想,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荣的时期,但作者却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思考和对儒家理想的无奈,反映出他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的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士的坟墓与自然环境,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思考。诗中的“处士坟三尺”不仅仅是对逝去的隐士的追忆,也反映了作者对隐士低调生活的敬重。在繁茂的松树映衬下,这样的坟墓显得格外孤独,突显出隐士的渺小与无奈。

接下来的“空馀著书业,不见炼丹炉”一联,表达了隐士的学问虽然丰厚,却无法与世俗的追求相结合,暗示了对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隐士的著作虽然留下,但终究无法改变世人对名利的追求。

最后两句“盛朝礼乐备,无处用真儒”,则更进一步揭示了隐士的孤独和无奈。即便在盛世,真正的儒家学问依然没有施展的舞台,体现出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与批判。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隐士心中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处士坟三尺:隐士的坟墓,表达出他在世时的低调,象征着不被重视的生活。
  • 吴山松万株:松树的繁茂与隐士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暗示自然的宁静与人世的喧嚣。
  • 空馀著书业:突出隐士对学问的执着,但学问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影响力。
  • 不见炼丹炉:隐士虽追求长生,但却没有实现,象征着追求的幻灭。
  • 道古言难合:表示古代道理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作者的困惑。
  • 年高势最孤:表达隐士的年龄与地位,让他更加孤独。
  • 盛朝礼乐备: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却显得与隐士的理想格格不入。
  • 无处用真儒:强调社会对真正儒学的忽视,使隐士感到无所适从。

修辞手法

  • 对比:隐士的低调与盛世的繁华形成对比,增加情感的深度。
  • 意象:松树、坟墓等自然意象象征着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
  • 反讽:通过描绘盛世的礼乐,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儒家理想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揭示了在繁华的背后,真正的学问与理想往往被忽视和孤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隐士的遗志与低调。
  • 松树:自然的象征,代表生命的坚韧与宁静。
  • 著书:象征文化的传承与个人的追求。
  • 炼丹炉:道教追求长生的象征,体现内心对理想的渴望与幻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刘涛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盛朝礼乐备”是指什么?

    • A. 社会繁荣
    • B. 隐士生活
    • C. 学问著作
    • D. 道教修炼
  3. 诗中“无处用真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儒家理想的无奈
    • C.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同样描绘隐士生活与理想。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刘涛的《处士林知墓》更加强调了隐士的孤独与对理想的无奈,而陶渊明则更多表现了归隐后的宁静与满足,体现了不同的隐士理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陶渊明传》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处士林知墓》的内涵与作者的情感。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清平乐 武陵春(送任民望归丰城) 点绛唇 鹊桥仙 南乡子 浣溪沙 鹧鸪天 鹧鸪天 鹧鸪天 望江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寡闇 因小失大 龙字旁的字 包含丽的词语有哪些 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峰巅 齐心协力 负片 趋之若骛 人死留名 黽字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讳树数马 两榜进士 疾恶好善 舟字旁的字 皮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