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4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43:28
作者:杨维桢 〔元代〕
类型:古诗词
去年雨,坍硷土。
今年雨,没灶釜。
灶釜二月青无烟,
官家火程不问雨。
胥靡移来坐监主,
旬申亏官走插户。
去年下雨,导致土壤塌陷。
今年下雨,连做饭的锅都被淹了。
那锅在二月时还青烟袅袅,现在却毫无烟火,
官府的火灾与雨水并不在意。
胥靡(指官吏的助手)被调来监视百姓,
每十天就要向官府报备,甚至要强行进入家中。
诗中提及的“灶釜无烟”可视为对民生困苦的直接描绘,反映了诗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官府对民众疾苦的无动于衷,表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年-1370年),元代诗人,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体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元代,正值自然灾害频繁,民众困苦。杨维桢通过个人的观察与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苦雨谣》以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深刻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的开头两句便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雨,表现出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活困境。接下来的描述转向了社会层面,指出官府对百姓疾苦的漠视。尤其是“官家火程不问雨”一句,冷酷地揭示了官僚体制的无情与无能。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特别是“灶釜二月青无烟”便是一个强烈的意象,象征着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最后两句则引入了官府的专制与监控,表现出对民众生活的压迫与无情,进一步强化了诗的悲剧色彩。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社会的交融,展现出一个时代的苦难,情感真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问题,揭示了民众生活的困境与官府的无能。作者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情感基调深沉而悲哀。
意象词汇:
通过这些意象的交织,诗歌展现了一个被自然与社会双重困扰的悲惨景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灶釜无烟”指代什么?
A. 生活的富足
B. 生活的困窘
C. 官府的冷漠
D. 自然的美丽
“胥靡移来坐监主”中的“胥靡”指的是什么?
A. 农民
B. 官吏的助手
C. 商人
D. 士人
诗中反映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个人情感
C. 民生疾苦与社会不公
D. 对官员的赞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