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2:35
乞糴民宵征,出糶官夙驾。艰食间填壑,灾星未退舍。
七闽况多山,厥田惟中下。年登谷粟贱,逐末贪白话。
一逢岁不稔,大半为饥者。公私久匮乏,谁欤可资藉。
哀哉南亩农,长年服耕稼。倾囷了租赋,仅逃吏胥骂。
东作已无粮,贪赇宁论价。负逋罄产傥,求售忘早夜。
逡巡生计尽,失所安足讶。尉仙明达人,出语补风化。
咄彼兼并家,敛衽当愧谢。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人民面临的困境与饥荒。诗的开头提到为了收购粮食,官员们在夜间辛苦征集粮食,但由于艰难的生活,民众的田地已被灾害侵袭,生活越来越艰难。
在七闽地区,山多田少,主要的农田大多是中等以下,谷物与粟米的价格一年比一年便宜,大家都想要追求那些表面的利益。每当遇到歉收的年份,饥饿的人数就会大幅增加。
无论是公家还是私家,长时间以来都处于匮乏的状态,谁能给予他们帮助呢?
可怜的南方农民,年复一年地辛勤耕作,却只得到租赋的压迫,勉强逃避官吏的责骂。
田地的收成已无粮可收,贪婪的官吏又怎会论价?即便是背负了欠款,也只能在夜间无休止地求售,生活的希望已然消失。
面对生计的困境,他们失去了安定的生活,感到无比惊讶。尉仙是一位明理的人,他的言辞能为人们带来启发与改变。
然而,那些兼并土地的富人,此刻又该感到羞愧了。
李吕,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对民生的关心与社会时事的敏感,风格清新而沉郁。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以此诗歌表达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
这首诗以朴素而直白的语言描绘了当时农民的生存困境。诗人在开头就揭示了官府对民众的征粮之苦,展现出一种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诗中“艰食间填壑,灾星未退舍”表现了民众因为天灾人祸而陷入的深重困境,生存的艰难让人心痛。
“七闽况多山,厥田惟中下”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对农民生存的影响,土地贫瘠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艰难。
整首诗通过描述农民的辛勤与无奈,反映出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刻批判。诗中涉及的“兼并家”,不仅指明了土地兼并的问题,也隐含着对社会道德的拷问,富人的贪婪与穷人的无奈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诗人提到“尉仙明达人”,似乎在呼唤那些有识之士能站出来,帮助困苦的民众,体现出一种希望与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揭示,也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当时农民困境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表达了对有识之士的期待与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诗中提到的“七闽”指的是哪个地区?
诗中“负逋”是什么意思?
诗人希望“尉仙”能做什么?
可以将李吕的此诗与杜甫的《春望》相对比,杜甫同样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民生困苦,但李吕更侧重于对土地兼并与粮食危机的控诉,展现出不同的社会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