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37:53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郭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37:53
舂陵行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郭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政府的关切,认为一切责任都在于掌管政务的官员。有司在地方上执法,却只会加重对百姓的刑罚。民众的生活十分艰难,征收赋税让人悲哀。地方小,民众更是困苦疲惫,家庭破碎,大族也日渐衰弱。早上吃草根,晚上只能吃树皮,生活极度困苦。即使想要发声,也因形势所迫而感到无力,甚至连呼喊都不忍。急报从郭亭发来,来往急促而匆忙,没有宽恕和恩惠,只有不断的催促。官员为了征收赋税,甚至不惜让百姓卖儿女,恐惧和混乱随之而来。听到路上的传言,谁会知道这些苦痛的根源?去冬山贼来袭扰,夺走了家园,几乎没有幸存者。希望能见到王官,能够施以恩惠和抚慰,然而却只被驱逐,毫无生存之道。即使持有皇帝的符节,地方却已乱亡,究竟又是谁的罪过?如果因慢慢违抗命令而受到责罚,那也是理所当然。前人重视守分,认为应该以德行来治理,但现在却反而以祸福相互转移。有人说官员要珍惜自己的职位,然而却不懂得因时而变。我们惟愿那些弱势者能够正直无亏,谁来采纳这国风呢?我想将此诗献上。
“安人天子命”是指国家的安定与皇帝的命令是密切相关的,反映了对统治者的期待与失望。
元结,字仲舒,唐代诗人,与王维、白居易等人齐名,擅长描写民生疾苦,作品蕴含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本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百姓的困境,表达对当时政府的不满与对民众苦难的关怀。
《舂陵行》是一首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诗,诗人通过对百姓生活现状的深刻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动荡。诗中反复提到的“有司”和“征敛”,直指当时官员的失职与对民众的压迫,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与关切。诗中描绘的“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使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困苦与无奈,强烈的对比之下,诗人用平实而又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百姓生存状态的深切同情。
同时,诗中“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一语,揭示了诗人对国家政策的不满与对百姓命运的无奈。整首诗在沉重的基调中,隐含着对未来的希冀,渴望看到更好的治理与对弱者的关怀。元结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与深厚的人文关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透视了人性中对生存的渴望与对公正的追求。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表达对百姓艰难生存状况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官员失职和国家治理的强烈不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实的情感,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呼唤对弱者的关注与关怀。
诗中提到的“有司”指的是( )
a. 百姓
b. 官员
c. 商人
d. 士兵
诗人希望见到的“王官”是指( )
a. 皇帝
b. 地方官员
c. 军队指挥官
d. 民间领袖
诗中提到的“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反映了什么状况?( )
a. 生活富裕
b. 生活困苦
c. 生活安定
d. 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