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暑中杨伯虎见访翌日有诗来因走笔次韵》

时间: 2025-04-24 10:56:52

诗句

领取无多话,频年顿不疎。

幽寻尘土外,高韵笑谈余。

既悟蕉中鹿,宁求木上鱼。

论诗能避暑,此意复谁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0:56:52

原文展示

领取无多话,频年顿不疎。
幽寻尘土外,高韵笑谈余。
既悟蕉中鹿,宁求木上鱼。
论诗能避暑,此意复谁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相聚时说的话不多,许多年未曾疏远。幽静地寻求诗意,远离尘世的喧嚣,谈笑风生。已经领悟到蕉林中的鹿,何必再去追求树上的鱼呢?讨论诗歌能消暑,这样的情意又有谁能与我相比呢?

注释

  • 领取:接待、见面。
  • 频年:许多年来。
  • 顿不疎:反而更加亲近。
  • 幽寻:静谧的探寻。
  • 尘土外:远离世俗。
  • 高韵:高雅的诗意。
  • 蕉中鹿:蕉林中的鹿,象征宁静与隐逸。
  • 木上鱼:比喻难以得之的事物。
  • 论诗能避暑:通过诗歌的讨论,可以消除夏日的炎热。

典故解析

“蕉中鹿”与“木上鱼”都是隐喻,蕉中鹿可理解为隐逸生活中的宁静与和谐,而木上鱼则表示那些难以捕捉的理想或追求。此处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青崖,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张镃与友人杨伯虎相访之后,正值暑日,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在诗歌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淡淡的笔调描绘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领取无多话”中,诗人似乎在表达与友人相聚时,虽然言语不多,但情感却依然亲密。接下来的“幽寻尘土外,高韵笑谈余”则展现了诗人对隽永诗意的追求,表明他希望在清静中找到诗歌的高雅与乐趣。

诗中的“既悟蕉中鹿,宁求木上鱼”,更是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蕉中鹿象征着隐逸生活的宁静,而木上鱼则代表难以实现的追求,诗人选择了前者,展现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论诗能避暑,此意复谁如”可以看作是对诗歌力量的赞美,诗人借助讨论与创作诗歌来抵御夏日的酷热,进一步强调了诗歌给生活带来的乐趣与清凉。这首诗整体上表现出对友谊、自然与诗歌的热爱,渗透着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领取无多话:相见时交流并不多,似乎更在意心灵的契合。
  2. 频年顿不疎:时间虽久,但情谊并未因此而疏远。
  3. 幽寻尘土外:在宁静中寻求诗意,远离世俗的喧嚣。
  4. 高韵笑谈余:在高雅的诗意中轻松地谈笑。
  5. 既悟蕉中鹿:已领悟到蕉林中宁静的生活。
  6. 宁求木上鱼:何必去追求那些难以实现的理想。
  7. 论诗能避暑:通过讨论诗歌来消解夏日的炎热。
  8. 此意复谁如:这样的情感与理解,谁能与我相比?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隐喻等手法,展现出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友谊与诗歌来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快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隐逸的生活。
  • 鹿:代表灵动与自由。
  • :象征坚韧与追求。
  • :寓意难以实现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蕉中鹿”象征什么? A. 追求理想
    B. 隐逸与宁静
    C. 友情
    答案:B

  2. 诗人通过什么来避暑? A. 游玩
    B. 论诗
    C. 读书
    答案:B

  3.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的珍贵
    B. 理想的追求
    C. 生活哲学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张镃与李白在诗歌中都表现出对友谊与自然的热爱,但张镃更关注内心的宁静,而李白则常常追求豪放与个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张镃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连雪不已复作绝句咏之及六而止殆未免不愁冻 送笋与胡仲威 龙游道中三首 在伯考试未归有怀 挽南涧先生三首 寄送周子中监丞赴舒州二首 次韵伯元季奕送成父因以见寄五绝句 刘伯山书来云有施主为造一亭刘子澄名曰竹溪索诗为赋二首 其一 初四日妍暖如春 中秋寄上饶赴试亲友池阳当涂三沈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餵的词语有哪些 风起泉涌 謻离 肝胆胡越 胸雪 借故敲诈 声势显赫 秃宝盖的字 布衣疏食 内辅 鹿字旁的字 包含癞的词语有哪些 欢呼雷动 羽字旁的字 犬字旁的字 问经 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