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0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8:35
寄谷山长老
作者:齐己〔唐代〕
游遍名山祖遍寻,却来尘世浑光阴。
肯将的的吾师意,拟付茫茫弟子心。
岂有虚空遮道眼,不妨文字问知音。
沧浪万顷三更月,天上何如水底深。
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寻觅祖师的踪迹,却发现尘世间的光阴混沌迷惘。
愿我能坦诚地将师父的教诲,交给心中那茫然无知的弟子。
难道有虚空能遮住通往真理的眼睛吗?不妨通过文字来询问志同道合的朋友。
滔滔的浪潮下,三更的月色如洗,天上的景象是否比水底的深邃更为迷人?
这首诗中提到的“名山”和“祖”,传达了诗人对道教或佛教的追求与向往。诗中“问知音”的意象,反映出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对真理的追寻与对师长的尊敬。
齐己,字景言,号灵源,唐代著名的高僧和诗人,擅长写诗,特别是山水诗。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哲理思考为主题,展现出道教和佛教的思想。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名山之后,表达了他对人生和道理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师长的敬仰及向寻求真理的弟子的教诲,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宗教和哲学的重视。
《寄谷山长老》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在游历名山大川后,感受到了世间的迷惘与光阴的流逝,心中充满了对真理的渴求与对师长教诲的思考。诗的前两句以“游遍名山祖遍寻”开头,展现了诗人追求真理的决心,但随之而来的“却来尘世浑光阴”又使人感到一种无奈和迷茫。
中间的两句“肯将的的吾师意,拟付茫茫弟子心”,表达了他希望将师长的教诲传递给弟子的渴望,显示出一种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最后两句则通过“沧浪万顷三更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氛围,提出了对水下和天上、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幽远,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寻找的情感。
逐句解析:
整首诗表达了对师长的尊敬与对智慧的渴求,反映了追求真理和内心迷惘的复杂感受,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
诗词测试:
诗人游遍了哪些地方?
A. 乡村
B. 名山
C. 城市
D. 大海
诗中提到的“知音”指的是:
A. 志同道合的朋友
B. 家人
C. 隔壁邻居
D. 诗人的学生
诗中的“沧浪”最可能象征:
A. 幸福
B. 流动的时间
C. 自然的浩瀚
D. 内心的孤独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