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1:51:47
原文展示:
吟春
文同 〔宋代〕
春工运潜巧,是处有行迹。
庭梢发新颍,岩溜融暖脉。
晴湖影拨刺,晓树音格磔。
须知玉峰下,日有寻芳客。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大自然运用着隐秘而巧妙的技艺,处处留下了它的足迹。
庭院中的树梢长出了新芽,山岩间的溪流融化了冬日的冰脉。
晴朗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清晨的树林中鸟鸣声声。
要知道在玉峰之下,每天都有寻芳的游客。
注释:
- 春工:指春天的自然力量。
- 运潜巧:运用隐秘而巧妙的技艺。
- 行迹:留下的痕迹。
- 庭梢:庭院中的树梢。
- 新颍:新芽。
- 岩溜:山岩间的溪流。
- 暖脉:融化了的冰脉。
- 拨刺:波光粼粼的样子。
- 格磔:鸟鸣声。
- 玉峰:指美丽的山峰。
- 寻芳客:寻找美景的游客。
诗词背景:
文同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春工运潜巧,是处有行迹”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天比作一位巧匠,处处留下了它的痕迹。随后的几句通过对庭院、山岩、湖面和树林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最后一句“须知玉峰下,日有寻芳客”,则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美景的向往和欣赏。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充满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词解析:
- 首句“春工运潜巧,是处有行迹”,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天比作一位巧匠,处处留下了它的痕迹。
- “庭梢发新颍,岩溜融暖脉”,通过对庭院和山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 “晴湖影拨刺,晓树音格磔”,通过对湖面和树林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美丽。
- 最后一句“须知玉峰下,日有寻芳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美景的向往和欣赏。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春天比作一位巧匠,运用了拟人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如“庭梢发新颍,岩溜融暖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意象分析:
- 春工:春天的自然力量,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新颍:新芽,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岩溜:山岩间的溪流,象征着春天的温暖。
- 拨刺:波光粼粼的样子,象征着春天的美丽。
- 格磔:鸟鸣声,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工运潜巧”中的“春工”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工匠 B. 春天的自然力量 C. 春天的花朵
- 诗中“庭梢发新颍”中的“新颍”指的是什么?
A. 新芽 B. 新叶 C. 新花
- 诗中“晴湖影拨刺”中的“拨刺”是什么意思?
A. 波光粼粼的样子 B. 湖面的波浪 C. 湖面的静态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夜喜雨》:描绘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喜悦。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吟春》与苏轼的《春夜喜雨》都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但文同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对春雨带来的喜悦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