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1:4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1:47:30
清平乐(梅影)
作者: 王质 〔宋代〕
从来清瘦。更被春僝僽。瘦得花身无可有。莫放隔帘风透。一枝相映孤灯。灯明不似花明。细看横斜影下,如闻溪水泠泠。
这朵花一直都显得清瘦,更加因为春天的风吹拂而显得瘦弱,仿佛花身已经无所依靠。不要让风透过窗帘吹进来。一枝梅花映照着孤独的灯光,灯光并不似花的光亮。细细一看,斜斜的影子下,仿佛能听到溪水潺潺的声音。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品格和志向。这里的“孤灯”意象与梅花相映,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王质,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词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王质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情感的细腻。
《清平乐(梅影)》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诗人借梅花的清瘦形象,表达了对春风影响下的自然景象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这首词通过描绘梅花与灯光的对照,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词人以“清瘦”开头,直接抓住了梅花在春风中显得脆弱的特点,生动展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美感。接着,“一枝相映孤灯”则将这种孤独感进一步加深,孤灯映照下的梅花,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寂寞。
细腻的观察下,词人将梅花的影子与溪水的声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生动的画面感。这种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似水流年的无奈。整首词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整首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脆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悟。诗中的意象与情感交织,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常与品格、志向相联系。孤灯则常被用来象征孤独和思考,提醒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清平乐(梅影)》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孤独的光源是什么?
诗中对梅花的描绘主要强调了什么?
对比王质的《清平乐(梅影)》与王安石的《梅花》,两者均以梅花为主题,但王质更加注重梅花在孤独环境中的清瘦与脆弱,而王安石则注重梅花的傲然与坚毅,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