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5:0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5:06:31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美人如月。不与常娥共圆缺。尽摩诃春晚,玉帐魂归,心眼冷,漦在龙亡荒忽。月华如水浸,花蕊楼台,朗朗金波照行屧。不醉复如何,岁岁年年,吹不断紫绵香屑。乍长眉仙帔道人来,恁莺燕春秋,琵琶难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如月般美丽的女子,她的冰清玉洁与嫦娥并不相同,似乎不愿与其分享圆缺的月亮。在春天的晚上,她的魂魄如同轻纱一般回归,心灵却冷漠,似乎在龙的荒野中迷失。月光如水般洒落,浸润着花蕊和楼台,明亮的金色波光照耀着行走的鞋子。如果不沉醉于此,岁岁年年,仍能听到那不断吹来的紫绵香屑。忽然,一位长眉的仙人来临,春秋时节的莺燕萦绕,琵琶的声音难以言表。
作者介绍:沈曾植(1848-1925),字蕴华,号松轩,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诗人。他的作品常以清丽婉约著称,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这首《洞仙歌》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理想与自然美的情感,同时也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淡淡忧伤。
《洞仙歌》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幻想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理想女性形象的描绘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的“冰肌玉骨”即刻引人入胜,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仿佛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的高洁与独特。接着,诗人将她与嫦娥对比,增加了神秘感;而“不与常娥共圆缺”则暗示了她的孤独与独立。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月华如水”、“花蕊楼台”等,展现出一种梦幻的境界,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空间在此刻扩展。诗中“心眼冷”一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美的理性思考,似乎在警示着美丽的外表背后可能隐藏的冷漠与无情。
最后的几句,诗人通过“乍长眉仙帔道人来”引入了仙人形象,象征着一种超脱与追求,表现了对自由与美的向往。而“琵琶难说”则回归现实,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对美的崇拜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美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女性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