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7:57
折桂令·游金山寺
作者: 张可久〔元代〕
倚苍云绀宇峥嵘,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
人立冰壶,诗留玉带,塔语金铃。
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
误汲南冷,笑杀吴侬,不记茶经。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象:在苍天与蓝宇之间,隐隐有听法的神龙和渡水的胡僧。人们在冰冷的壶边,留下诗句如同玉带,塔楼的钟声如金铃般清脆。月光下,树影摇曳,崖边的江水在半夜中发出震撼的声响。误以为从南方汲取的水是凉的,不禁笑话吴侬(指江南人),竟然忘记了茶的经典。
张可久,元代著名词人,擅长描写山水与人情。他的作品多情而细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美感。
此诗作于游览金山寺期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佛教文化的感悟和思考,反映了元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清雅的风尚。
《折桂令·游金山寺》以其清新优雅的语言,描绘了金山寺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文化的深刻理解。诗中开头两句,运用“苍云绀宇”描绘出高远宁静的天际,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而“法神龙”和“胡僧”的出现,则将宗教的神秘色彩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接下来的“人立冰壶,诗留玉带”,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美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塔语金铃”的描写,既表现了寺庙的宗教气息,又隐喻着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随后,诗人通过“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展现了金山寺周围的动态景象,月光下的树影和奔流的江水,形成了美丽而又震撼的画面,增强了诗的诗意和情感深度。
最后一句“误汲南冷,笑杀吴侬”则是对传统文化的调侃,反映了诗人对文化的反思,展现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金山寺的自然与宗教景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展现出诗人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
《折桂令·游金山寺》的作者是?
"摇碎月中流树影"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吴侬”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