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2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22:56
飘飖何所从,遗冢行未逢。
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
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
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
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
飘荡的忧愁从何而来?我在荒冢上行走却没有遇见人。
四处东奔西走却见不到任何人,我只能向那青翠的松树哭诉。
这里的时光是有限的,而我的悲哀却无处安放。
我的悲鸣声似乎翻腾于太白山的云端,泪水冲洗着蓝田的峰峦。
我在水中穿行,七八个曲折的水道,爬上山去,重重叠叠的高峰。
我希望能够邀请夜空中的明月,出来看看白日的踪影。
“太白”指的是太白山,常用来象征高远和清冷的情感;“蓝田”则是一个典故,蓝田的美玉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珍贵和美好。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晚年居住于长安。他的诗以清新、质朴、真切著称,尤其擅长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远愁曲》创作于唐代,诗人身处动荡时代,个人的孤独与对逝去的哀思在诗中得到充分表现。孟郊的生活经历多次波折,这使得他的诗作常常蕴含浓厚的忧愁与感伤。
《远愁曲》是一首充满忧愁与孤独感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环境与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飘飖何所从”开篇即以疑问引人入胜,显示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迷惘与无奈。遗冢、青松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孤独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中反复出现的“水”和“山”象征着人生命途中的曲折与艰辛。水的“七八曲”与山的“千万重”不仅体现了行走的艰辛,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孤独。最后两句“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更是将对光明与希望的渴望推向高潮,暗示着尽管前路荆棘密布,但依然希望能透过黑暗见到光明。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忧伤气氛,唤起读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与希望的向往。
整首诗歌通过对孤独与哀愁的深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传达出一种悲壮而又充满希望的情感基调。
诗中“飘飖何所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喜悦
C. 迷茫
“青青松”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忍耐与坚韧
B. 美丽与华丽
C. 幸福与快乐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光明的渴望与人生的感慨
C. 对金钱的追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