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0:43
《观世音赞六首》 黄庭坚 〔宋代〕
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
贯花缨络普庄严,度生如幻现微笑。
有一众生起圆觉,即现三十二应身。
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
这首诗表达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愿望,形象地描绘了菩萨在海岸孤独的补陀岩上,装饰着花缨,显得庄严而神圣。她帮助众生渡过生死之苦,似乎在幻影中微笑着出现。如果有一个众生觉悟,菩萨便现出三十二种形象来帮助他们。无论在什么高耸的孤崖上,菩萨都能以自己的力量自我安住于虚空之中。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及文学理论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诗词创作,风格独特,常以豪放、清新和幽默著称。
《观世音赞六首》是黄庭坚在对佛教信仰和观世音菩萨的崇敬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慈悲和救助众生的向往。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背景下,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许多文人的创作。
这首诗通过对观世音菩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慈悲、救赎以及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比如“海岸孤绝补陀岩”,展现了菩萨的孤独和伟大。菩萨的存在,就像“贯花缨络普庄严”一般,象征着庄重与美丽,同时也暗示着她对世界的慈悲心。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有一众生起圆觉”,这体现了一种希望和觉悟的主题,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则意味着她的普遍性和灵活性,能够以不同的形象适应不同的众生,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最后一句“住空还以自念力”则强调了菩萨的超然和自我内省,显示了她不依赖外物而自我安住的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观世音菩萨的赞美,更是对人生苦难的反思和对救赎希望的寄托,展现了深厚的宗教情感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观世音菩萨的赞美,表达了慈悲、救赎和对众生的关怀,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观世音菩萨的象征是什么?
A. 智慧
B. 权力
C. 慈悲
D. 财富
“有一众生起圆觉”中的“圆觉”指的是什么?
A. 醒悟
B. 迷失
C. 知识
D. 喜悦
诗中提到的“三十二应身”表示什么?
A. 菩萨的多重身份
B. 众生的不同形态
C. 精神的觉醒
D. 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比显示了不同诗人对相似主题的不同诠释,体现了各自的风格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