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过鹿门作》

时间: 2025-05-02 22:56:05

诗句

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

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

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56:05

原文展示:

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
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
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

白话文翻译:

在鹿门山埋葬着孟子,岘首山抬着羊公(指牛头山的羊公)。
在这万古千秋的时光里,青山和明月相映成辉。
政事自从襄沔分绝,诗歌却悠然飘过洞庭湖空旷的水面。
在尘世的路途上,谁能再回头,只有松树的声音在两处风中飘荡。

注释:

  • 鹿门:指的是鹿门山,传说中的圣地,孟子的葬地。
  • 孟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 岘首:指岘山,羊公即羊舌氏,可能指与山有关的典故。
  • 襄沔:指襄阳和沔水,象征着政事的决裂或离散。
  • 洞庭:指洞庭湖,是中国著名的湖泊,象征着广阔和空旷。
  • 尘路:指世俗的道路,暗含人生的艰辛和漂泊。
  • 松声:松树的声音,常象征高洁和坚韧的品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80—834),字景昭,号青原,唐代诗人,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后出家为僧。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融入了深厚的禅意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过鹿门作》写于齐己游历山水之际,诗中提到的地名和历史人物,反映了作者对古代先贤的怀念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同时,诗中提及的政治与诗歌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诗歌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过鹿门作》是一首极具禅意的山水诗,诗人在游历过程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还深刻地反映了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及了孟子和羊公,两个历史人物的埋葬之地,暗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接着,诗人描绘了青山明月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似乎在说在这万古千秋中,唯有自然是恒久不变的存在。

接下来的两句“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则转向对政治和诗歌的思考,隐喻着政治的混乱与诗歌的超脱。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示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对诗歌理想的追求。在诗的结尾,“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则表达了一种对世俗道路的反思,松树的声音仿佛在引导人们回归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讲究,青山、明月、松声等,均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意境,令人感受到作者那种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鹿门埋孟子:提到孟子,强调其文化地位与影响,鹿门象征着理想与道德的高地。
  2. 岘首载羊公:羊公的名声虽在,但已被时光掩埋,表明历史的流逝和人物的淡忘。
  3. 万古千秋里:强调时间的悠久,表现出对永恒的追寻。
  4. 青山明月中:自然的美景,展现出一种静谧的境界。
  5. 政从襄沔绝:政治的混乱与斗争,表明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
  6. 诗过洞庭空:诗歌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对纯粹创作的渴望。
  7. 尘路谁回眼:对人生道路的沉思,表现出对世俗的消极态度。
  8. 松声两处风:松树的声音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反映出对自然的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地名与历史人物的结合,隐喻了文化的传承。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的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营造出诗的哲学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对政治局势的思考、以及对诗歌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鹿门:象征理想与道德的高地。
  • 青山明月:自然的永恒与美好,代表着诗人向往的宁静生活。
  • 尘路:世俗的艰辛与无奈,表现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 松声:象征高洁与坚韧,传达出对自然的依恋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鹿门”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埋葬地?

    • A. 孟子
    • B. 诗经
    • C. 老子
  2. 诗中提到的“松声”象征什么?

    • A. 哀伤
    • B. 高洁与坚韧
    • C. 欢乐
  3. “青山明月中”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政治
    • B. 自然的宁静
    • C. 人生的奋斗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较,齐己的《过鹿门作》更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哲学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个人在自然中的宁静与和谐。两者虽同为山水诗,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各有千秋,呈现出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齐己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画 芙蓉 九月十五夜中庭闲步作 春日杂兴之一 绿水曲 次友仁泊舟虎丘独步 龙兴寺 送赵生 赠象环 罾浦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衣字旁的字 元亮 干字旁的字 量力度德 叹惋 避井入坎 糹字旁的字 孤文只义 艸字旁的字 树怨 閠字旁的字 养开头的成语 册除 一竿子捅到底 注睇 刁天决地 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煎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