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1:45
原文展示: 蚊 袁凯 〔明代〕 群蛇戢戢方斗争,虾蟆蝼蛄相和鸣。 百足之虫行无声,毒气着人昏不醒。 蚊蚋虽微亦从横,隐然如雷吁可惊。 东方日色苦未明,老夫闭门不敢行。
白话文翻译: 众多的蛇在争斗,虾蟆和蝼蛄相互鸣叫。 百足虫行走无声,毒气让人昏迷不醒。 蚊子虽小却横行无忌,其声如雷令人惊恐。 东方天色尚未明亮,老者闭门不敢外出。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此诗通过描绘蚊虫的肆虐,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忧虑和对个人安全的担忧。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一个社会动荡或个人生活不安定的时期,通过蚊虫的意象来隐喻社会的混乱和个人的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蚊虫的肆虐和社会的混乱。诗中“群蛇戢戢方斗争”和“虾蟆蝼蛄相和鸣”描绘了自然界的争斗和喧嚣,而“百足之虫行无声,毒气着人昏不醒”则暗示了社会的险恶和个人的无助。最后两句“东方日色苦未明,老夫闭门不敢行”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安全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个人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混乱和个人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安全的渴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春望》,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现实。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现实,但《春望》更多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明诗别裁集》、《袁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