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3:4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3:48:12
原文展示: 岁熟禾论,人归夜击钟。金澄沙底水,龙卧井边峰。香火常存社,渔盐每夺农。年来缣帛贱,砧杵万家舂。
白话文翻译: 年成丰收,人们讨论着庄稼的好收成,夜晚归家时敲响钟声。金色的水在沙底闪耀,龙卧在井边的山峰上。社庙中的香火常年不断,渔业和盐业常常抢夺农民的生计。近年来,织物价格低廉,家家户户都在砧板上舂米。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舒亶(1041-1103),字公度,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生活细节,反映社会现实。这首诗是他在四明(今浙江宁波)所作,记录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舒亶在四明地区观察当地民俗和社会状况后所作,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经济问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四明地区的丰收景象和社会生活。首句“岁熟禾论,人归夜击钟”展现了丰收后的喜悦和社区的团结。中间两句“金澄沙底水,龙卧井边峰”运用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后两句“香火常存社,渔盐每夺农”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揭示了农民生计的艰难。最后两句“年来缣帛贱,砧杵万家舂”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艰辛和物价的低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丰收景象和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经济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农民生计的同情。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金澄沙底水”形容的是什么? A. 水清澈见底 B. 水浑浊 C. 水深不见底 答案:A
“渔盐每夺农”反映了什么问题? A. 农民生活富裕 B. 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 C. 渔业和盐业的发展 答案:B
“年来缣帛贱”中的“缣帛”指的是什么? A. 粮食 B. 织物 C. 金属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