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康祭酒赴轮台》

时间: 2025-05-04 04:23:50

诗句

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霜粘海眼旗声冻,

风射犀文甲缝开。

断碛簇烟山似米,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23:50

原文展示

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霜粘海眼旗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 断碛簇烟山似米,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

白话文翻译

在灞水桥边举杯为你送行,送你千里远赴轮台。 霜冻凝结在海边的旗帜上,风吹得犀牛皮甲的缝隙张开。 断碛上烟雾缭绕,山峰像米粒一样小,野外的营地鼓声震天如雷。 我分明理解将军的意图,不斩杀楼兰的敌人绝不返回。

注释

  • 灞水桥:位于长安(今西安)附近,古代送别之地。
  • 轮台:古代西域地名,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指边疆。
  • 海眼:海边。
  • 犀文甲:用犀牛皮制成的甲胄。
  • 断碛:断崖,指边疆的险峻地形。
  • 楼兰:古代西域国家,这里代指敌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唐,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涉及边塞题材,风格雄浑豪放。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曹唐为送别一位即将赴边疆的将军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将军的敬意和对边疆战争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军的英勇决心,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首句以灞水桥边的送别场景开篇,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对边疆自然环境的描写,如“霜粘海眼旗声冻”和“风射犀文甲缝开”,生动地表现了边疆的严酷气候和战士的艰辛。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将军的决心和诗人的敬意,体现了不畏艰难、誓死报国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灞水桥边酒一杯”:在灞水桥边举杯送别,寓意深远的离别。
  2. “送君千里赴轮台”:送别将军远赴边疆,千里之遥,充满不舍。
  3. “霜粘海眼旗声冻”:海边霜冻,旗帜的声音都被冻结,形容边疆的严寒。
  4. “风射犀文甲缝开”:风吹得犀牛皮甲的缝隙张开,形容边疆的风沙之大。
  5. “断碛簇烟山似米”:断崖上烟雾缭绕,山峰像米粒一样小,形容边疆地形的险峻。
  6. “野营轩地鼓如雷”:野外的营地鼓声震天如雷,形容军队的威武。
  7. “分明会得将军意”:我分明理解将军的意图,表达对将军的敬意。
  8. “不斩楼兰不拟回”:不斩杀楼兰的敌人绝不返回,表达将军的决心和诗人的敬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似米”比喻山峰之小。
  • 拟人:如“旗声冻”拟人化地描述旗帜的声音被冻结。
  • 对仗:如“霜粘海眼旗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送别将军赴边疆的场景,展现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军的英勇决心,体现了不畏艰难、誓死报国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灞水桥:送别的象征。
  • 轮台:边疆的象征。
  • 海眼:边疆的严寒。
  • 犀文甲:战士的装备。
  • 断碛:边疆的险峻地形。
  • 楼兰:敌人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轮台”指的是什么地方? A. 长安 B. 新疆轮台县 C. 洛阳 D. 北京
  2. “不斩楼兰不拟回”表达了将军的什么决心? A. 不战胜敌人不回家 B. 不斩杀敌人不回家 C. 不斩杀楼兰不回家 D. 不斩杀楼兰不返回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曹唐的这首诗都涉及边塞题材,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而曹唐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和决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代边塞诗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啄木鸟 秋莺诗 夜坐 嗟美人词 句 其一 同德麟仲宝过谢公定酌酒赏菊以悲哉秋之为气 程高承议赴夔路转运判官求诗 和人寄寇昌朝韵 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 蚩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潜滋暗长 朋俦 山结尾的成语 里字旁的字 齿字旁的字 耳字旁的字 放朝 谓予不信 行主 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明光烁亮 卖倒 羊字旁的字 戈字旁的字 周借 绿林豪客 包含鲜的成语 渺渺茫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