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4:34
出山不见云,入山惟见竹。
竹尽露寺门,绿阴环曲曲。
莲池昔居此,安禅构茅屋。
高踪西去久,衣钵今谁属。
我来偶徜徉,香积饭初熟。
禅从玉版参,书向金函读。
转怜名利辈,抗尘空逐逐。
晚钟云外来,催我还辕速。
出山时看不见云彩,走进山中却只见竹林。
竹子生长到尽头,寺庙的门显露出来,绿荫环绕着曲折的小路。
曾经莲池就在这里,禅修的人在茅屋中安静居住。
高人的踪迹已久西去,衣钵如今又归于谁呢?
我偶然在这里徘徊,香积饭刚刚熟透。
禅意从玉版中参悟,经典书籍在金函中阅读。
转念怜惜名利之辈,抵抗尘世的纷扰空追逐。
晚钟从云外响起,催促我赶快回去。
逐句解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夏伊兰,清代诗人,生平较为低调,作品多反映其对自然、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夏伊兰游历云栖寺时,表达了他对禅宗的向往与对名利的淡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云栖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淡泊。首句“出山不见云,入山惟见竹”,以对比手法,创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孤独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对喧嚣世界的逃避。接着,描绘了竹林环绕寺庙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禅意空间。“莲池昔居此,安禅构茅屋”则将诗人对古代高人隐士的景仰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反复提及的“衣钵”,不仅是对佛教传承的追思,也是对自身修行的深邃反思。最后,晚钟响起,提醒诗人回归尘世,暗示着内心的挣扎与对俗世的无奈。整首诗在自然与人心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体现了清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漠,强调了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衣钵”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佛教传承的法器
C. 诗人的衣物
D. 隐士的住所
诗中“竹尽露寺门”意在表达什么?
A. 寺庙的繁华
B. 隐士生活的孤独
C. 自然景色的美丽
D. 竹子的生长
“晚钟云外来”中的“云外”隐喻了什么?
A. 远方的朋友
B. 诗人的思念
C. 纷扰的世俗
D. 生活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