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3: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3:40:20
又六噫
文天祥 〔宋代〕
飚风起兮海水飞,噫。
文武尽兮火德微,噫。
鹰鸇相击兮靡所施,噫。
鸿秸欲举兮将安归,噫。
櫂歌中流兮任所之,噫。
狈抱春秋兮莫我知,噫。
狂风起时,海水翻腾,唉!文治武功都已消逝,火德也显得微弱,唉!鹰和鸇鸟在空中相互搏斗,却无处施展,唉!大雁的羽毛想要飞起,却不知道该归向何方,唉!我在水中划船高歌,任凭它流淌,唉!我抱着春秋的书卷,却无人知晓我的心情,唉!
诗中提到的“文武”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理念,强调文治与武功的结合。而“火德”则源自于道教的五德理论,代表着人的情感与性格。鹰与鸇的搏斗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鸿秸”则是对理想归宿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迷惘与困惑。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勇气,后被俘而死。他的诗作充满爱国情怀,风格雄浑。
《又六噫》创作于南宋灭亡前夕,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写下此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悲哀与自己的无奈,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寻。
《又六噫》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社会状况,表达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开篇“飚风起兮海水飞”通过强烈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动荡的氛围,暗喻着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接下来的“文武尽兮火德微”则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失败与道德的沦丧,文天祥借此表达自己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悲痛。
“鹰鸇相击兮靡所施”展现了竞争与冲突的无奈感,而“鸿秸欲举兮将安归”则进一步加重了归属感的缺失,诗人在迷茫中徘徊,失去了方向。最后两句“櫂歌中流兮任所之,狈抱春秋兮莫我知”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沉思,对未来命运的无奈,以及对理想的抱怨。在整首诗中,“噫”字的重复,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色彩,仿佛是一声声无奈的叹息,令人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忧虑和绝望。
整首诗歌表面描绘了自然与社会的动荡,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国家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表达了无奈与悲哀的情感。
“飚风起兮海水飞”中“飚风”指的是什么?
“鸿秸欲举兮将安归”中“鸿秸”象征什么?
诗中反复出现“噫”的含义是什么?
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相比,文天祥的《又六噫》更具历史的沉重感,而陆游则更多表现出个人的情感与对现实的思考。两个诗人都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自然与社会的描写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