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小桃源》

时间: 2025-04-26 21:42:35

诗句

乱崖悬怪木,地胜绝纤尘。

曾有升仙者,宁无避世人。

湍流因过雨,啼鸟但如春。

谁种桃千树,荒碑记不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2:35

原文展示:

乱崖悬怪木,地胜绝纤尘。曾有升仙者,宁无避世人。湍流因过雨,啼鸟但如春。谁种桃千树,荒碑记不真。

白话文翻译:

在那乱石崖壁上悬挂着奇怪的树木,地面上却没有一点尘埃。曾经有位升仙的人,难道就没有想要避世的人吗?急流因为刚下过雨而流淌,鸟儿的啼鸣听起来就像春天的声音。究竟是谁种下了那千树桃花,荒废的碑文上记载的事情却并不可信。

注释:

字词注释:

  • 乱崖:指杂乱的悬崖。
  • 怪木:指形状奇特的树木。
  • 绝纤尘:没有一点尘埃,形容环境非常清净。
  • 升仙者:指那些修道成仙的人。
  • 避世人:指想要离开世俗、隐居的人。
  • 湍流:指急促的流水。
  • 啼鸟:指鸟儿叫声。
  • 荒碑:指遗留下来的碑文,可能是记录某些事情的,但已经荒废。
  • 记不真:指记载的内容不真实。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升仙者”可理解为道教中的修道者,通常指那些追求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人物。隐居避世的思想在古代文人中非常流行,常常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对自然环境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希迈,字道和,号云湖,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受到当时文人隐逸思想的影响,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为主,常表达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清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小桃源》写于赵希迈隐居生活之中,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寄情自然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桃源意象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表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小桃源》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的开头用“乱崖悬怪木”描绘出一幅奇特的自然景象,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的空间,充满了灵气和生机。接着,诗人通过“地胜绝纤尘”表达了这个地方的清净,传递出一种人迹罕至、世外桃源的体验。

“曾有升仙者,宁无避世人”,诗人借此反问,揭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心理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湍流因雨而生,啼鸟如春声,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的生动性,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和春天的希望。

最后一句“谁种桃千树,荒碑记不真”则引发了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千树桃花盛开,背后的人和事却可能是真实与虚幻交织的。荒碑的存在意味着历史的遗忘与失真,隐喻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与迷惘。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思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索,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崖悬怪木:描写了悬崖上的奇特树木,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2. 地胜绝纤尘:强调环境的清幽,突出桃源的理想状态。
  3. 曾有升仙者:引入升仙的主题,探讨人们对超脱的追求。
  4. 宁无避世人:反问未免有些夸张,呼应对隐居的思考。
  5. 湍流因过雨:自然现象的描写,展现生命的活力。
  6. 啼鸟但如春:鸟鸣声象征春天的生机,增添诗的意境。
  7. 谁种桃千树:引发对桃源的想象,探讨理想生活的根源。
  8. 荒碑记不真:对历史的反思,象征着对真实与虚幻的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源比作理想的隐居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拟人:湍流和啼鸟赋予生命的特征,增强意象的生动感。
  • 对仗:如“升仙者”与“避世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追求理想的隐居生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反思。通过描绘桃源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怪木:象征自然的奇特与美丽。
  • 桃千树:象征理想生活的繁荣与美好。
  • 荒碑:象征历史的遗忘与真相的模糊。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桃源: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逃避。
  • 升仙:道教文化中的追求长生与超脱世俗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升仙者”是指谁?

    • A) 道士
    • B) 隐士
    • C) 文人
    • D) 农民
  2. 填空题:诗人通过描写“湍流因过雨,啼鸟但如春”,表达了对__的向往。

  3. 判断题: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世俗生活的赞美。(对/错)

答案:

  1. A) 道士
  2. 自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赵希迈《小桃源》与陶渊明《桃花源记》

两者都描绘了理想的隐居生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逃避。但赵希迈的诗中更加强调个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真实的追寻,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描绘理想中的和谐与宁静。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阳羡上元) 浣溪沙 其一 浣溪沙 其十八 浣溪沙 其一 晴川阁晚望,时马当不守,武汉筑垒备巷战。消息日非,人心哀激甚矣 浣溪沙 浣溪沙 常州道中 浣溪沙(昆山月华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髟字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之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儡的词语有哪些 魚字旁的字 认贼作子 糹字旁的字 一无所求 俸稍 国难当头 烁烁 賨旅 包含委的词语有哪些 嚣风遂行 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大字旁的字 长揖不拜 景遇 醉山颓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