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7:26
过刘元海陵寝
汉统天久绝,汉恩一何深。
隔远魏晋代,犹足收民心。
咄嗟呼韩子,崛起蒲离阴。
自云汉婿甥,赫怒开实沈。
左顾龙在野,右咤虎啸林。
吹嘘炎烬馀,五部来讴吟。
阿聪奋馀烈,两京随扫平。
窃据二纪强,文物有足矜。
我来拜陵寝,悚然振冠缨。
风云渺何许?废堞馀金城。
贤哉刘淑妃,成此直谏名。
在聪未为疵,假义渊可称。
孰云仁义师,可敌不可征。
桓桓祁山举,一出三辅惊。
天其假公年,载洗六合清。
此志竟莫遂,此邦还有成。
所以广武叹,痛惜无豪英。
山烟知客意,斜日生荒陵。
汉朝的统治已经久远地结束,而汉朝的恩德却是何等深厚。虽然隔着魏晋的时代,仍然能够赢得民心。咄咄逼人地呼唤韩子,蒲离阴下的英雄崛起。自称是汉朝的女婿和侄子,赫然愤怒地开拓实沈。左边看见龙在野外,右边听见老虎在林中咆哮。吹嘘着火焰余烬的残余,五部乐器齐声歌唱。阿聪英勇奋发,两京都随之平息。窃取了二纪的威势,文物也显得华贵。我来拜访陵寝,心中悚然振动冠缨。风云何处渺茫?废墟中只剩下金城。贤德的刘淑妃,成就了这样的直谏名声。在阿聪未被指责之前,假义之辩可以称道。谁说仁义的师者,可以抵挡却无法征服?桓桓的祁山高耸,一出三辅皆惊。天若给予公年,便能洗净六合的浑浊。这理想最终未能实现,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成就。因此广武叹息,痛惜没有豪杰之英才。山烟知晓客人的意图,斜阳照耀着荒凉的陵寝。
作者介绍:王恽,元代诗人,仕途不顺,常以诗抒怀,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感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恽拜访刘元海陵寝时,表达了对汉朝辉煌历史的追忆与对当今无英杰的惋惜,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王恽的《过刘元海陵寝》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思考深度的诗作。开篇即以历史的厚重感引入,提及汉朝的统治已久远结束,但其恩泽依旧深厚,显示出诗人对汉朝历史的尊重与怀念。通过描绘魏晋时期的社会,诗人感受到尽管时代变迁,民心依旧向往汉朝的治世,这种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对人心的影响。
接着,诗中提到的“咄嗟呼韩子”与“赫怒开实沈”,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赞美,展现出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与对英雄的向往。此时,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如“龙在野”和“虎啸林”,描绘出英雄豪杰的未被重用,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感触,既有对过去辉煌的赞美,也有对当下无能的失落。末尾的“山烟知客意,斜日生荒陵”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仿佛在向历史告别,同时也在思考未来的希望与无奈。整体来看,《过刘元海陵寝》不仅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对时代变化的深刻反思,充分展现了王恽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与独特视角。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汉朝的追忆与对当下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的惋惜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汉统”指的是哪个朝代?
诗中“龙在野”象征什么?
诗的末尾“山烟知客意”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恽的《过刘元海陵寝》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虽题材不同,但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李白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而王恽则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