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4:0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4:01:18
苍茫刘桥渡,南北凡几过。
清霜十月交,澄湛东流波。
饮马立水边,照我两鬓皤。
行役非所苦,伤怀动悲歌。
三年恒山赵,弹劾兼拊摩。
嗷嗷眼中民,力弊差与科。
不能一勺润,慰彼烦与痾。
顾此衣带水,溉载功实多。
人而反不若,低首愧野河。
素餐吾可逃,奈此苍生何。
在苍茫的刘桥渡口,南北往来的人数不胜数。
十月的清霜交替,河水澄清而流淌。
我在水边饮马,映照着我两鬓的白发。
行走的劳苦并不算什么,唯有心中忧伤动人心弦。
三年来在恒山的赵家,弹劾与抚摩之事交织。
眼中有无辜的百姓,生活在困苦与苛捐杂税之中。
连一勺水都无法给予他们,安慰他们的烦恼与病痛。
回望这衣带河,浇灌的功绩虽多。
然而人竟不如这河水,低下头来愧对这片野河。
我虽然可以逃避吃饭的负担,但这苍生的苦难我该如何面对?
作者介绍:王恽,元代诗人,生于公元1280年,卒年不详,字子明,号静庵,山西人。王恽为人正直,志向高远,曾任职于朝廷,因其清白正直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之际,作者在经历了官场的波折与民生的疾苦后,生发出深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描绘的渡口象征着一种生命的交汇与人们心灵的归属。
《野河渡》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诗人在苍茫的河渡旁,感受到自然的宽广与人世的苦难。他以“饮马立水边”引入,既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示了人们在生活的奔波中所面临的困境。两鬓的白发映衬出诗人经历的沧桑,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基调。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于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尤其是提到“嗷嗷眼中民”,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悲悯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集中在对官场的反思与自我批评,王恽以“不能一勺润”表达了作为官员的无力感,虽有名义上的权力,却无法真正帮助到百姓。这种无奈与愧疚,令诗人不得不低头,自我反省。结尾“素餐吾可逃,奈此苍生何”更是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与对民众苦难的无奈。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观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与对人性的关切。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与对现状的无奈。诗中展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突显出人性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时代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刘桥渡”代表什么?
A. 人们的往来
B. 自然的辽阔
C. 官场的纷争
D. 百姓的苦难
诗中“嗷嗷眼中民”表达了对什么的关注?
A. 自然景色
B. 百姓的疾苦
C. 个人的感受
D. 官场的腐败
诗的结尾“奈此苍生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无奈与愧疚
B. 快乐与满足
C. 忍耐与坚强
D. 逃避与放弃
答案:1. A 2. B 3. 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