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2:43
尺箦编黄芦,节数须只。
长短随所宜,张弛易为摘。
一傍系脚索,若网纲总缉。
北人布为帆,南俗篷以荻。
舟师贪重载,高挂借风力。
顺流与溯波,巨鹢添羽翮。
望从远浦来,一片云影黑。
乱冲渚烟开,重带江雨湿。
百里不终朝,用舍从顺适。
夕阳见晚泊,堆叠纷襞积。
水虽物善利,其助乃尔益。
这首诗描绘了江船的构造与航行,首先介绍了船篷的材料和制作方式,强调了其灵活性和适用性。接着,诗人提到北方人用布做帆,南方人用芦苇做篷帆,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然后,舟师为了追求更大的载重,合理利用风力航行。诗中提到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的情景,描写了巨鸟在河面上飞翔的景象。最后,诗人描绘了夕阳下泊船的情景,感慨水的利益与利用。
王恽(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江南水乡的风景与生活。其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江船二咏》创作于王恽游历江河时,通过对江船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水乡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元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对生活实用性的理解。
《江船二咏 其一 篷》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船的篷布,展现了诗人对船只构造与水上生活的深刻理解。诗歌的开篇,通过对“尺箦”和“黄芦”的描绘,既展示了船的工艺,又引出后续的内容。诗中提到的“张弛易为摘”,体现了诗人对船篷灵活性的赞美,暗示了水上生活中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随后的描写中,诗人对南北方习俗的不同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意识,北方人用布,南方人用芦苇,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不仅是对船篷材料的描述,更是对文化差异的反思。
在描绘舟师的行为时,诗人运用了“高挂借风力”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水手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中描绘的巨鹢飞翔的景象,进一步丰富了自然意象,为整个诗篇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最后,诗人通过夕阳下的泊船情景,再次回归到水的主题,表达了对水的利用与感激之情,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首诗不仅是一幅水乡风景的画卷,更是对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思考。
尺箦编黄芦,节数须只。
描述船篷的大小与材料,强调尺寸的适宜性。
长短随所宜,张弛易为摘。
强调船篷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使得使用更加方便。
一傍系脚索,若网纲总缉。
指明了固定篷布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篷布的结构。
北人布为帆,南俗篷以荻。
比较北方与南方的习俗,展现地域文化的差异。
舟师贪重载,高挂借风力。
反映水手们的追求与智慧,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航行效率。
顺流与溯波,巨鹢添羽翮。
描绘船只在自然界中的活动,赋予生命的意象。
望从远浦来,一片云影黑。
远处的景象模糊而神秘,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乱冲渚烟开,重带江雨湿。
通过江水与雨水的描写,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百里不终朝,用舍从顺适。
反映了水上生活的变迁与适应,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夕阳见晚泊,堆叠纷襞积。
描绘了晚上的宁静与美丽,形成一幅动人画面。
水虽物善利,其助乃尔益。
总结了水的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利关系。
全诗通过描绘江船与水乡生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对水的珍视与利用,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江船二咏 其一 篷》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李白
B. 王恽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北方人习惯用什么材料做帆?
A. 芦苇
B. 布
C. 竹子
D. 木材
“顺流与溯波”中的“溯波”指的是什么?
A. 顺流而下
B. 逆流而上
C. 静止不动
D. 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