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3:20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清晨的车队渡过河阳,悠扬的笳声响起在太行山上。
火光映照着鸟道,铁骑环绕着羊肠小道。
白雾掩盖了深壑,丹霞映照着晨光。
涧水中含着昨夜的寒冰,山中的树木还带着残霜。
乡下老人用茅草搭成屋子,樵夫则用薜荔做衣裳。
向风询问年长者,敦厚的民俗鼓励耕种与桑树。
对先哲的清德感到惭愧,向往昔日的兴盛。
如果不因今天展现抱负,如何敢在高堂之下自夸?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表达的理想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情感在唐代文学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在李隆基所处的盛唐时期,文人常借助山水景色抒发志向与情怀。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唐朝著名的皇帝,号称“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创作了不少流传后世的诗篇。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应是在李隆基登上太行山时,表达其壮志豪情和对山川壮丽的赞美,同时反映了他对农业、民生的关心。
本诗描绘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先哲的崇敬。诗中通过清晨的宁静、晨雾的缭绕,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人生的哲理。李隆基在诗中关注民生,提到樵人和乡老,表现出对基层百姓生活的关心,反映了他作为皇帝的责任感。诗的最后两句则点出了诗人对于今朝使命的思考,提醒自己不应忘记理想与责任。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体现了李隆基作为诗人的深邃思想与情感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先哲的敬仰,最终回归到对自身理想与责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体现出他作为一位统治者的情怀与责任感,呼喊出对未来的期望。
诗中提到的“清跸”指的是什么?
A. 清晨的车队
B. 夜晚的灯光
C. 中午的阳光
“白雾埋阴壑”中“阴壑”指的是什么?
A. 光明的山谷
B. 阴暗的地方
C. 暖和的地方
诗中提到的“樵人”是指:
A. 砍柴的人
B. 织布的人
C. 农夫
可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王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倾向于表现个人的情感与哲理,而李隆基则更强调理想与责任,展现了不同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