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19:26
原文展示:
西斋残月上窗扉,犹记挑灯共撚髭。
欲见阿连惟有梦,老人无梦亦无诗。
白话文翻译:
在西斋里,残月透过窗扉照进来,依然记得曾经挑灯共度时光,理着胡须。想要见到阿连,只能在梦中相会;而如今的老人,既无梦也无诗。
注释:
- 西斋: 指诗人居住或创作的地方,充满了个人情感和思考的空间。
- 残月: 指月亮已经初升或即将落下,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化。
- 挑灯: 古时读书或夜间做事时点燃灯火,表示夜晚的学习和生活。
- 撚髭: 理胡须,通常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暗示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 阿连: 可能是诗人心中某位重要的人物,象征着旧日情谊或爱情。
- 无梦亦无诗: 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奈与失落,生活中缺乏理想与灵感。
典故解析:
“阿连”在诗中可能代表了某位亲近的人,可以是朋友、爱人或故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诗中提到的“挑灯共撚髭”,可以看作是对往事的追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温暖而亲密的关系。整首诗透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0年-1269年),字子升,号雪渔,宋代诗人、词人,著有《刘子升文集》。其诗风清新而含蓄,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往昔友情的留恋,以及对现状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在动荡岁月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西斋》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残月、挑灯、撚髭等意象,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沉思的状态。开篇“西斋残月上窗扉”,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透过窗户,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独的氛围。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挑灯夜读,共同理胡的场景,带着浓浓的温情和怀念。这种温暖的回忆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然而,随着“欲见阿连惟有梦”的到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转变,梦中相会的无奈象征着对现实的无力感。结尾处“老人无梦亦无诗”,更是将这种孤独感推向了极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失落和对理想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际关系的脆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斋残月上窗扉:夜晚的残月照在窗户上,意在营造出一种孤寂的环境。
- 犹记挑灯共撚髭:回忆起与友人一起挑灯夜读、理胡须的温馨往事,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欲见阿连惟有梦:想要见到心中的人,唯有在梦中相见,反映出现实的无奈。
- 老人无梦亦无诗:身为老人,连梦和诗都没有,强调人生的孤独和失落。
-
修辞手法:
- 意象:残月、挑灯、撚髭等意象,富有生活气息,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
- 对比:梦中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
- 拟人:通过“无梦亦无诗”,赋予“梦”和“诗”以人的情感,传达失落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往昔亲切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无奈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残月: 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代表着失去和孤独。
- 挑灯: 代表着学习和追求理想的努力,暗示诗人曾有的热情与奋斗。
- 阿连: 象征着亲密的友谊或爱情,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珍贵与易逝。
- 老人: 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残月”象征什么?
-
“欲见阿连惟有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生活的满意
-
“老人无梦亦无诗”传达了怎样的主题?
- A. 人生的丰富
- B. 生命的孤独
- C. 友情的重要
- D. 爱情的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比较《西斋》和苏轼的《静夜思》,两者均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孤独的情感,但《西斋》更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而《静夜思》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