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沁园春 勉中庵执中妙用》

时间: 2025-04-27 02:40:02

诗句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

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

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

其中趣,向词中剖得,慎勿狐疑。

个中造化还知。

却不在、当中及四维。

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里施为。

透得此中,分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

全中了,把中业劈破,方是男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40:02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勉中庵执中妙用》
作者:李道纯(元代)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
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
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
其中趣,向词中剖得,慎勿狐疑。
个中造化还知。却不在当中及四维。
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里施为。
透得此中,分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
全中了,把中业劈破,方是男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儒、道、佛三教的核心思想,强调“中”的重要性。中是儒家的宗旨,是道家的本源,也是禅宗的机理。三教的教义意味着通往智慧的捷径,五常百行则是建立道德的基础。对于行为的动与止,抓住“中”并不容易,而在这个“中”中又隐藏着细微之处。诗中提到的趣味,需在字里行间细致剖析,切忌犹豫和疑虑。创造的道理在这里面可知,但并不局限于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运用这一中,居住、穿衣、饮食等都应在这“中”里有所作为。若能透彻理解这一点,便能清晰地把握“中”的实质,明白“中”字本是自然之理,无所违背。最终,只有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一“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注释

  • 儒宗:儒家思想的宗旨。
  • 道本:道家思想的根本。
  • 禅机:禅宗的奥妙和机理。
  • 五常百行:指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百种行为规范。
  • 动止得中:行为的动与止都应把握在“中”之内。
  • 狐疑:犹豫不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道纯,元代诗人,擅长诗词,注重儒道思想的融合,常以哲理性的诗作著称。

创作背景:在元代,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儒、道、佛三教思想交融,李道纯创作此诗意在探讨哲学思想的深邃和生活的实际运用,以此启发人们对“中”的理解。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勉中庵执中妙用》是一首探讨哲理的诗,诗中强调了“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儒道禅三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中”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生的智慧和行为的准则。开篇就明确了三教的家风,指出这三者虽然不同,但其核心都在于“中”。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阐述,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强调“中”不仅是哲学的抽象概念,更是生活的实际指南。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醒人们要透彻理解生活的本质,真正把握“中”的意义,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稳脚跟。诗中反复出现的“中”字,正是其核心思想的体现,寓意深远。整首诗在意象上也十分丰富,通过对“中”的运用,展示了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智慧,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和实用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明确“中”在三教中的重要地位。
    • “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将“中”视为通往智慧的路径。
    • “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强调行为的把握,过程不易,需细致观察。
    • “其中趣,向词中剖得,慎勿狐疑。”:在字里行间探寻乐趣,避免犹豫。
    • “个中造化还知。”:创造的智慧在于此。
    • “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里施为。”: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应运用“中”。
    • “透得此中,分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理解“中”的本质,才能把握自然。
    • “全中了,把中业劈破,方是男儿。”:真正理解并践行“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 修辞手法:诗中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哲理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的核心思想是“中”,强调在生活和思考中保持平衡、和谐的态度,指引人们走向智慧的道路。

意象分析

  • “中”:象征着平衡、和谐、智慧,是诗的核心。
  • “三教”: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教”包括哪三种?

    • A. 儒、道、佛
    • B. 儒、释、道
    • C. 道、佛、儒
    • D. 佛、道、基督
  2. “中”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动止
    • B. 平衡与和谐
    • C. 知识
    • D. 权力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
  • 《论语》(孔子)
  • 《金刚经》(释迦牟尼)

诗词对比

  •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侧重个体情感的抒发,与李道纯的哲理性思考形成鲜明对比。
  • 也可以对比元代其他诗人对儒道思想的不同阐释,探讨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哲学史》
  • 《诗词大意与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点绛唇·夜雨如倾 鹧鸪天·镂玉裁琼学靓妆 柳梢青(东园醉作梅词) 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 摊破丑奴儿(梅词) 南歌子(早春) 淇澳青青水一湾 满江红·思家 题画兰 南歌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山高水长 入乡随俗 稽首再拜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瓦字旁的字 事穷势迫 反文旁的字 月库 催钱 口字旁的字 禾字旁的字 平裕 簪笔磬折 无字旁的字 俯视 腹热心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