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九日同诸公登感应观阁》

时间: 2025-07-12 23:16:29

诗句

白玉壶中羽景悬,楼居元自有神仙。

坐窥睥睨疏榆外,杯引关山落雁前。

楚客衣裳逢改岁,汉廷烽火入穷边。

桑田碧海空愁思,谁解乘鸾向紫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23:16:29

原文展示

九日同诸公登感应观阁
作者: 黎民表 〔明代〕

白玉壶中羽景悬,
楼居元自有神仙。
坐窥睥睨疏榆外,
杯引关山落雁前。
楚客衣裳逢改岁,
汉廷烽火入穷边。
桑田碧海空愁思,
谁解乘鸾向紫烟。


白话文翻译

在白玉壶中,瑰丽的阳光洒落,阁楼上本就栖息着神仙。我坐在这里,俯瞰着稀疏的榆树,手中举杯,眼前是关山和落雁。楚地的客人衣裳在新年之际相逢,汉朝的烽火却已深入边疆。桑田和碧海之间,愁绪满怀,谁能够理解我乘着神鸟向紫烟飞去的渴望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玉壶:指的是一种玉制的容器,象征珍贵和美好。
  • 羽景:阳光的光辉,形容景色的美丽。
  • 坐窥睥睨:坐着观察,睁大眼睛打量。
  • 疏榆外:指稀疏的榆树。
  • 杯引:举杯,邀请的意思。
  • 楚客:指来自楚地的客人。
  • 桑田碧海:比喻人世的变化无常。
  • 乘鸾向紫烟:比喻希望或向往,鸾鸟象征美好和神秘。

典故解析

  • 神仙:古代文人常用神仙来象征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 楚客:楚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常被诗人用来象征南方文人。
  • 汉廷烽火:暗指汉朝的战争与动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民表,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和人情。其诗作常蕴含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与友人登高望远,共同感受秋日的气息,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理想追求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开篇用“白玉壶中羽景悬”描绘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令人神往。接着,诗人又通过“坐窥睥睨疏榆外”表达了自己对周围景物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他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中“杯引关山落雁前”的描写,不仅传达了诗人与友人共饮的欢乐,也暗含了对归雁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旅途的思索。“楚客衣裳逢改岁”一句,借用楚地的客人,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也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最后两句“桑田碧海空愁思,谁解乘鸾向紫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幻的无奈与对理想境界的渴望,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历史和理想的深刻思考,展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哲学思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玉壶中羽景悬:描绘一个美丽的境界,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 楼居元自有神仙:暗示着诗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楼阁是高远的象征。
  • 坐窥睥睨疏榆外:表现出诗人静坐观景的闲适状态,外界的景象被细致地观察。
  • 杯引关山落雁前:举杯邀友,目光投向远方的山川和归雁,寓意思乡之情。
  • 楚客衣裳逢改岁:借用楚地客人的形象,表达时光流逝和对新年的期待。
  • 汉廷烽火入穷边:回顾历史,暗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与思考。
  • 桑田碧海空愁思:桑田与碧海象征人生的变化,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谁解乘鸾向紫烟:抒发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留下思想的余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玉壶比作美好生活的象征。
  • 拟人:诗中景物似乎有生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挚,反映出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学思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玉壶:象征着纯洁、美好。
  • 羽景:象征光明和美丽的未来。
  • 神仙:理想生活的象征。
  • 关山:象征远方的理想与追求。
  • 落雁:寓意思乡与离别的伤感。
  • 桑田碧海:象征时光的流转与人生的无常。
  • 紫烟:象征理想境界和美好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玉壶”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美好与纯洁
    • C. 战争
  2. “楚客衣裳逢改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新年的期待
    • B. 对战争的恐惧
    • C. 对友人的怀念
  3. 诗歌的最后一句“谁解乘鸾向紫烟”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境界
    • C. 家乡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秋夕》 - 杜牧

诗词对比
对比《九日同诸公登感应观阁》和《登高》,两首诗都涉及到登高望远的主题,但《登高》更强调人生的悲苦与无奈,而《九日同诸公登感应观阁》则更多地表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珍视,体现出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丽诗集》
  • 《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踏莎行 祝英台近 碧鲜庵相传为祝英台读书处,明邑令谷兰宗先生镌一词于壁,秋日过之,因和原韵 沁园春 同芥轩赋 望江南 其二 望江南 二首 其一 春光好 相见欢 赠吹箫女子 小重山 晓过山塘 南歌子 南歌子 慰闺人病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孜的词语有哪些 癶字旁的字 狗恶酒酸 一日三覆 飞狐 当行本色 頁字旁的字 蕌子 咏雪之才 庳侧 鹿顶 青字旁的字 月字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溢于言表 包含沓的成语 打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