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8:46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燕赵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感慨悲歌的士人。董生考中进士,却屡次在官场上不得志,心怀理想,郁郁寡欢于这片土地。我知道他终将有所作为。董生,努力吧!因为你在这个时候不得志,正义和仁爱之士都会珍惜你。更何况燕赵之地的士人本性如此!我曾听说风俗和文化在不断变化,我怎么能够知道如今与古代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我只是为你未来的道路担忧。董生,努力吧!我因你而感慨。为我祭奠那些英灵,看看现在的市井,是否还有昔日的屠狗者?我为你感到欣慰,因为天子在上,终将能够出仕。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以散文和诗歌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士人的同情。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士人面临科举不公、仕途艰难的时代。董邵南作为一个在官场上未被重用的士人,代表了许多有志之士的心声,韩愈以此表达对董生的鼓励与对士人命运的感慨。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充满感情的送别词。韩愈通过对董邵南的描写,表达了对士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提到燕赵地区的士人多有悲歌,点明了历史背景与人文情怀。董邵南作为士人,虽才华横溢,然而屡屡不得志,这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遭遇,也是对当时科举制度与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
韩愈在文中多次鼓励董生,展现出他对后辈的期望与支持,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诗中提到的“风俗与化移易”,反映出对社会变迁的无奈与感慨。最后,韩愈以屠狗者的比喻,暗示社会底层的士人也有得到重用的一天,传递出希望与正义的信念。
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士人命运的关怀和对理想的坚持,表达了韩愈对董生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思考。
全诗围绕士人的理想与现实展开,突出对董生的鼓励与对社会风气的反思,传达出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中提到董生的身份是什么?
A. 农民
B. 士人
C. 商人
韩愈对董生的态度是?
A. 失望
B. 鼓励
C. 无所谓
燕赵地区的士人通常表现出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感慨悲歌
C. 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