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1:56
猛虎行
作者: 王冕 〔元代〕
去年江北多飞蝗,今年江南多猛虎。
白日咆哮咋行人,人家不敢开门户。
长林空谷风飕飕,四郊食尽耕田牛。
残膏剩骨委丘壑,髑髅啸雨无人收。
老乌衔肠上古树,仰天乌乌为谁诉?
逋逃茫茫不见归,归来又苦无家住。
老翁老妇相对哭,布被多年不成幅。
天明起火无粒粟,那更打门苛政酷。
折胫断肘无全民,我欲具陈述难具陈。
纵使移家向廛市,破獍喧成群。
去年江北地区飞蝗肆虐,今年江南却出现了猛虎。
白天猛虎咆哮,路人无法安然行走,家家户户不敢开门。
长林空谷里风声呼啸,四周的田地里牛都吃光了草。
剩下的残膏和骨头被抛弃在山丘和沟壑中,骷髅在雨中哀鸣无人收拾。
老乌鸦衔着肠子在古树上,仰天叫唤,这是在为谁诉说?
逃亡的人茫茫无归路,归来却又苦于无家可住。
老翁和老妇面对面哭泣,多年来的布被也无法拼成一幅。
天亮时火光四起,粮食颗粒无存,何以忍受苛政的压迫?
折断的胳膊腿,没有人能得到保护,我想详细述说却难以表达。
即使迁居到集市,也撇不开破落的喧嚣。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诗人、画家,号白石。生于江南,因其在诗歌和绘画上的成就而受到后人推崇。王冕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猛虎行》写于元代,正值战乱频仍、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中通过猛虎与飞蝗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带来的双重苦难,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感受和对民众困境的关切。
《猛虎行》是一首深具历史意义和社会责任感的诗作。诗中通过“飞蝗”和“猛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双重压迫。开篇以“去年江北多飞蝗,今年江南多猛虎”直接切入,揭示了民众所面临的困境。紧接着描绘了白天的恐惧与无助,路人因猛虎的咆哮而不敢出门,生动描绘了一个被恐惧笼罩的社会。
诗中通过“长林空谷风飕飕,四郊食尽耕田牛”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环境的荒凉和人们生活的困顿。在“残膏剩骨委丘壑,髑髅啸雨无人收”的句子中,残酷的现实令人痛心,流露出诗人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老乌鸦的叫声与“逋逃茫茫不见归,归来又苦无家住”相结合,传达出诗人对无家可归者的怜悯。结尾处提到的“折胫断肘无全民”,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绝望,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和对弱者的呼声在此达到高潮。
整首诗以悲怆的情感和深邃的社会观察,反映了王冕作为诗人的良知和责任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以悲痛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观察,揭示了战乱、灾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展现出王冕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诗人的责任感。
《猛虎行》中的“飞蝗”主要象征什么?
诗中“逋逃茫茫不见归,归来又苦无家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诗中,老乌鸦的叫声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