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瞽者叹》

时间: 2025-08-02 10:01:23

诗句

我心岂不平,我目自不明。

徒云备双足,天下何由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2 10:01:23

原文展示:

瞽者叹 邵谒 〔唐代〕 我心岂不平,我目自不明。 徒云备双足,天下何由行。

白话文翻译:

我心中难道没有不平之事吗?只是我的眼睛看不见罢了。 空有完好的双腿,却无法看清世界,又怎能行走天下呢?

注释:

  • 瞽者:盲人。
  • 岂:难道。
  • 自:自然,本身。
  • 徒云:空说,白白地。
  • 备:完好。
  • 何由:如何,怎么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谒,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才华。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抒情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感到社会不公或个人遭遇不幸时所作,通过盲人的视角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困境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盲人的自白形式,深刻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对外界的无奈。首句“我心岂不平”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而“我目自不明”则是一种自我嘲讽,暗示了因视觉的缺失而无法看清世界的悲哀。后两句“徒云备双足,天下何由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即使身体健全,但因视觉的障碍,依然无法自由行走于天下。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通过盲人的形象,折射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心岂不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与愤懑,可能是对社会不公或个人遭遇的不满。
  2. “我目自不明”:自我嘲讽,暗示了因视觉的缺失而无法看清世界的悲哀。
  3. “徒云备双足”:空有完好的双腿,却无法看清世界,表达了对外界的无奈。
  4. “天下何由行”:即使身体健全,但因视觉的障碍,依然无法自由行走于天下。

修辞手法:

  • 自我嘲讽:通过盲人的自白,诗人使用了自我嘲讽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比:将完好的双腿与无法看清世界的视觉障碍进行对比,突出了盲人的无奈与悲哀。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盲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中的“心不平”与“目不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内心的愤懑与对外界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困境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 盲者:象征着无法看清世界的悲哀,也可能是诗人自我投射的象征。
  • 双足:完好的双腿象征着身体的健全,但因视觉的障碍,依然无法自由行走于天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瞽者”指的是什么? A. 盲人 B. 聋人 C. 哑巴 答案:A

  2. 诗中的“我心岂不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平静 B. 愤怒 C. 无奈 答案:B

  3. 诗中的“我目自不明”暗示了什么? A. 视力良好 B. 视力不佳 C. 完全失明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社会底层人物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无奈。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邵谒的诗则更侧重于个人命运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邵谒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读和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无俗念 暮秋 无俗念 月 无俗念 忆江南 四时四首 凤栖梧 寄东方学道者 凤栖梧 述怀 水云游 青天歌八章 其三 烟霞洞四首 其一 雪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黍字旁的字 乔做 缅鉴 往来如梭 得手应心 耳字旁的字 熙茂 飞字旁的字 包含亿的词语有哪些 被中画腹 腌肉 业字旁的字 清汤寡水 遥开头的成语 包含昼的成语 户字头的字 停云落月 瞬息千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