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4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45:30
觉公院施鸟石台
作者:李颀 〔唐代〕
石台置香饭,
斋后施诸禽。
童子亦知善,
众生无惧心。
苔痕苍晓露,
盘势出香林。
锡杖或围绕,
吾师一念深。
这首诗描绘了在觉公院中,为鸟类施食的情景。诗中提到在石台上放置香饭,斋戒之后施舍给鸟类。小童子都知道善行,众生都没有恐惧之心。苔藓在清晨的露水中显得苍翠,盘旋的形状在香林中显露出来。锡杖可能环绕在身旁,我的老师心念深邃而厚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反映了佛教慈悲精神,施食给鸟类的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李颀在此诗中通过简单的场景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与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相呼应。
作者介绍:
李颀,字梦熊,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多有哲理性,常以清幽、自然的意象反映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
《觉公院施鸟石台》创作于李颀在寺庙中修行的时期,受佛教思想影响,强调慈悲和对生命的尊重,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描绘,展现了深邃的佛教哲理。诗中,石台上的香饭象征着对生命的关爱,给予鸟类施食不仅是对动物的怜悯,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诗中提到的“童子亦知善”,表明即便是年轻的孩子也能理解施舍的善行,这是一种对人性良知的肯定。
“苔痕苍晓露”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苔藓在露水的映衬下显得生机盎然,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最后一句“吾师一念深”则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导师的深邃智慧,强调了内心的修行与思考。
整首诗充满了宁静与慈悲的气息,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唤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表现出一种宁静、善良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香饭”指什么?
A. 普通食物
B. 施舍给鸟类的食物
C. 祭祀用的食物
诗中“童子亦知善”说明了什么?
A. 孩子懂得施舍的善行
B. 孩子不懂事
C. 孩子喜欢鸟
“吾师一念深”中的“师”指的是?
A. 老师
B. 僧侣
C. 导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颀的《觉公院施鸟石台》相比,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关注的是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而杜甫的《赠花卿》则多了些许社会的沉重感,体现了诗人在社会责任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