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44:25
原文展示
孝岂天无报,慈如古所称。
百年得偕老,二子看同升。
未拜鸾回纸,先虚绣蹙藤。
他时颖考叔,清泪落君羹。
白话文翻译
孝道难道不应有回报吗?母亲的慈爱如古人所称的那样深厚。希望我们能一起走过百年,两个儿子能相伴而升。虽然还未拜访回纸,但她的绣品已经虚无,像是被藤蔓缠绕的愁苦。将来的某一天,颖考和叔父在一起时,我会因你的离去而流下清泪,落入你的羹汤之中。
注释
- 孝岂天无报:孝道难道不应有天理的回报吗?
- 慈如古所称:母亲的慈爱正如古代所称颂的那样。
- 百年得偕老:希望能和母亲一起走过百年。
- 二子看同升:两个儿子能在母亲的庇护下共同成长。
- 未拜鸾回纸:尚未进行传统的祭拜仪式。
- 先虚绣蹙藤:绣品已经失去光泽,似乎被愁苦缠绕。
- 他时颖考叔:将来的某一时刻,颖考和叔父。
- 清泪落君羹:因思念母亲而流下眼泪,泪水落入羹汤中。
典故解析
- 鸾回纸:指的是古代祭祀时,需要用到的纸钱和相关仪式,象征着对逝者的怀念与尊重。
- 颖考叔:指的是古代的贤人和长辈,象征着智慧和教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挽诗是杨万里为悼念其母亲李氏而作,表达了对母亲深厚的孝心和无限的思念。母爱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自己内心的痛苦。
诗歌鉴赏
《罗价卿母李氏挽诗》是杨万里的悼母之作,整首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哀痛。诗的开头直入主题,质疑“孝道”是否应有回报,彰显了诗人对母爱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与母亲共同度过百年,表达了对母亲陪伴的渴望。
在后两句中,诗人以“鸾回纸”这一典故,表现出未能完成对母亲的祭祀,内心的愧疚与惆怅。尤其“清泪落君羹”一句,情感达到高潮,清泪不仅是对母亲的思念,也象征着对生活的无奈。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让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孝岂天无报:开篇即提出疑问,体现了孝道与天理之间的关系,表达对母亲的期盼。
- 慈如古所称:承接前句,强调母亲的慈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百年得偕老: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对家庭和睦的向往。
- 二子看同升:突显家庭团圆的理想,浓浓的亲情流露其中。
- 未拜鸾回纸:暗示未能履行对母亲的责任,内心愧疚。
- 先虚绣蹙藤:细腻描写,反映出母爱的光辉被生活的苦楚遮蔽。
- 他时颖考叔:展望未来,暗含对长辈的依靠和希冀。
- 清泪落君羹:情感的宣泄,象征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百年得偕老,二子看同升”,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清泪落君羹”,将眼泪比作羹汤中的调味,形象生动,传达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母亲的慈爱与诗人内心的悔恨、思念展开,既有对传统孝道的思考,也有对母亲深沉情感的表达,最终形成了一幅温暖而又哀伤的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孝:象征着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
- 慈:代表母亲的无私和温暖。
- 百年:象征长久的陪伴与期望。
- 鸾回纸:象征对逝者的怀念与纪念。
- 清泪:代表思念与悲伤,情感的真实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母亲的思念
B. 对父亲的怀念
C. 对友人的情谊
-
“未拜鸾回纸”中的“鸾”指的是什么?
A. 鸟类
B. 纸钱
C. 亲情
-
诗中提到的“清泪落君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与悲伤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是表达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但情感更加个人化,体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
- 《登高》:同样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但侧重于人生的无常与艰辛,与《罗价卿母李氏挽诗》的亲情主题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