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4:14
后皇一念根至仁,地虽南北民吾民。
一二指搐不可信,彼动此应关诸身。
人言犬戎相噬吞,彼蚌鹬耳吾渔人。
大国信誓方重申,时遣升勺苏穷鳞。
有狼其心不我恩,囊书赤白惊严宸,帝曰可矣予其征。
臣某奉诏之淮濆,臣某董师留汉滨。
西南忧顾谁其分,我有从橐之亲臣。
时其动静制主宾,自闑以外惟将军。
边头赤子方寝薪,旆旌悠悠鸟乌驯。
将军羽扇白纶巾,且将沈静弭放纷。
迩来世道波沄沄,士为欲缚迷天真。
开禧戎首终身焚,未闻先事人有言。
大官一唱和者群,前而和之后云云。
厥今狂猘先狺狺,事势不与开禧伦。
方拯挚兽招饥蚊,此何为者祇自尘。
志士愤惋三军颦,置之不治虎患存。
治之不胜桃虫拚,胜之不尽穷兽奔。
尽矣复与谁为邻,譬诸白黑方交枰。
彼据腹胁吾边唇,养成持势犹不均。
况彼攻夺吾逡巡,局势往往随时新。
不有妙手谁弥纶,人才生世厥有因。
帝赍天假崧降神,一心可以位乾坤。
浮云轩冕何足论,祝公早还要路津。
并包众智资多闻,倡明大义清妖氛。
携持令誉归麒麟,蹇余不能康世屯。
浯溪有石高嶙峋,傥能奔走东郭㕙。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4:14
《董侍郎》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后皇一念根至仁,地虽南北民吾民。
一二指搐不可信,彼动此应关诸身。
人言犬戎相噬吞,彼蚌鹬耳吾渔人。
大国信誓方重申,时遣升勺苏穷鳞。
有狼其心不我恩,囊书赤白惊严宸。
帝曰可矣予其征,臣某奉诏之淮濆。
臣某董师留汉滨,西南忧顾谁其分。
我有从橐之亲臣,时其动静制主宾。
自闑以外惟将军,边头赤子方寝薪。
旆旌悠悠鸟乌驯,将军羽扇白纶巾。
且将沈静弭放纷,迩来世道波沄沄。
士为欲缚迷天真,开禧戎首终身焚。
未闻先事人有言,大官一唱和者群。
前而和之后云云,厥今狂猘先狺狺。
事势不与开禧伦,方拯挚兽招饥蚊。
此何为者祇自尘,志士愤惋三军颦。
置之不治虎患存,治之不胜桃虫拚。
胜之不尽穷兽奔,尽矣复与谁为邻。
譬诸白黑方交枰,彼据腹胁吾边唇。
养成持势犹不均,况彼攻夺吾逡巡。
局势往往随时新,不有妙手谁弥纶。
人才生世厥有因,帝赍天假崧降神。
一心可以位乾坤,浮云轩冕何足论。
祝公早还要路津,并包众智资多闻。
倡明大义清妖氛,携持令誉归麒麟。
蹇余不能康世屯,浯溪有石高嶙峋。
傥能奔走东郭㕙。
后皇一念根本是至仁的,虽然地理南北不同,人民却是我的人民。
一两次的指责是靠不住的,彼此的举动与我们息息相关。
有人说犬戎相互吞噬,那我就像渔人一样听着蚌与鹬的争斗。
大国的誓言再次被重申,时常派遣升勺来安抚穷困的鱼鳞。
有狼的心思对我毫无恩情,书囊赤白的内容让严宸惊恐。
帝王说可以,我就接受这个任务,某某奉命前往淮濆。
某某董师留驻汉滨,西南的忧虑谁来分担?
我有从橐的亲臣,时而的动静掌控主宾。
自闑以外只有将军,边疆的赤子正安然入睡。
旆旌悠悠,鸟儿如同乌鸦驯服,将军手握羽扇,头戴白纶巾。
且让我们沉静,平息纷争。最近的世道波涛汹涌,士人为了捆绑迷惑天真。
开禧的战争头领终身焚烧,未曾听闻事先有人言语。
大官一唱,和者如云,前面的和谐之后又是云云。
如今狂猘叫声先响,事态与开禧的局势相悖。
方拯挚兽招来饥蚊,这是什么原因,难道只是自己尘世的事?
志士愤慨,三军愁眉不展,放任不治如同虎患存在。
治理之下不胜桃虫拼搏,胜利之下穷兽奔逃。
一切到头来与谁为邻,譬如白黑方交,彼此依靠着腹背。
养成持势仍旧不均,况且他们攻夺我的逡巡。
局势往往随时新变,如果没有高人来调和,
人才的出现与世事相因,帝王赐予天命,崧降神明。
一心可以位于天地之间,浮云和轩冕又算得了什么。
祝公早日归来,需要渡过的路津。
并包众智,资源丰富,倡导明义以清除妖氛。
携持美好声誉归于麒麟,然而我却不能安康这世间。
浯溪有高耸的石峭,倘若能够奔走东郭㕙。
魏了翁(约1090年-约1160年),字子美,号千山,南宋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风格多样,尤以描写政治和社会现象见长,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董侍郎》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边乱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时事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还折射出诗人对治国理政的思考和忧虑。
《董侍郎》是一首充满政治寓意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国家局势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统治者的期望。全诗以“后皇”开篇,直接引入对政治形势的思考,彰显了诗人对皇权的质疑与对仁政的渴望。诗中提到的“犬戎相噬吞”和“彼蚌鹬耳吾渔人”等典故,生动展现了外敌和内忧的局面,暗指国家的危机四伏。
诗人接着通过描绘将军的形象,突显了边疆士兵的安宁与王权之间的微妙关系,显示出战争带来的忧虑与士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中反复提及的“志士愤惋”,反映了士人的沉重心情,表达了对治理不善的失望。
在后半部分,诗人更是以“局势往往随时新”来警示统治者,强调治理国家需要高人来调和,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显示了魏了翁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国家治乱的深刻反思与对社会责任的强调。诗人呼吁统治者以仁德治国,重视民生,关注士人的心声,以应对内外的挑战和危机。
诗中提到的“犬戎”指的是哪种情况?
诗人希望通过“后皇一念根至仁”表达什么?
诗中“志士愤惋三军颦”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