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诗髯》

时间: 2025-07-27 21:50:12

诗句

薄劣东风性叵常,欺人才去顿炎凉,夜来解尽池塘冻,不到诗髯点检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1:50:12

原文展示:

薄劣东风性叵常,欺人才去顿炎凉,夜来解尽池塘冻,不到诗髯点检霜。

白话文翻译:

东风的性情不稳定,常常欺骗人,使人从炎热瞬间感到寒凉。昨夜的寒风已经解冻了池塘的冰霜,却不见诗人的白须上有霜。

注释:

  • 薄劣:指的是微弱、不堪的意思。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但这里指其性情不定。
  • 欺人才去:欺骗人,使人从温暖转为寒冷。
  • 顿炎凉:突然感受到凉意。
  • 解尽:解冻,去掉冰霜。
  • 点检:检查、查看。
  • 诗髯:指诗人白色的胡须,象征着诗人的身份和年岁。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髯”一词可以联想到许多古代文人形象,常以白须作为智慧和经历的象征。诗人的身份和气质在这里得以体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史弥宁,宋代诗人,以清新俊秀的诗风闻名,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春风带来的温暖与寒冷的对比,反映了自然变化对人情感的影响。诗人可能在春回大地之际,感受到季节更替的无常与人生的哲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风的变化,传达了自然界中温暖与寒冷的交替,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脆弱。首句以“薄劣东风”开头,直接表达了对春风的不满,强调了其性情的不稳定,接着用“欺人才去”来形象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第二句则通过“顿炎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冷意,令人感受到气候的剧烈变化。最后两句,诗人观察到池塘的冰霜被解冻,但自己的“诗髯”上却未见霜点,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念。整首诗在对比中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薄劣东风性叵常”:东风的性情微弱而不可靠,暗示着春天的变化无常。
    2. “欺人才去顿炎凉”:东风欺骗了人们,使人们突然感受到寒冷。
    3. “夜来解尽池塘冻”:昨夜的寒风使池塘的冰霜融化,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4. “不到诗髯点检霜”:诗人的白须上却没有霜,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修辞手法

    1. 对比:东风的温暖与寒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2. 拟人:东风被赋予了欺骗的特性,增加了诗的生动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与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流转与个人感受之间的微妙关系。

意象分析:

  • 东风:象征春天的温暖与生命力,同时也代表着变化无常。
  • 池塘:象征生命的滋养与变化。
  • 诗髯:作为诗人的象征,代表智慧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A. 东风 B. 池塘 C. 霜 D. 以上都是

  2. 诗人对东风的态度是?
    A. 称赞 B. 不满 C. 恐惧 D. 无所谓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C. 对自然的叹息 D. 对寒冷的厌恶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比较史弥宁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时,所表达的情感与哲思。史弥宁侧重于季节变化对人情感的影响,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共同展示了宋代诗人的独特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游秀峰寺 送程给事知越州 华州夜宴庾侍御宅(一作韩翃诗) 送张中丞归使幕(一作韩翃诗) 留别(一作皇甫冉诗,题作又得云字) 郢城西楼吟(一作郎士元诗) 冯翊西楼(一作郎士元诗) 送客 金谷园 望归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工字旁的字 琴徽 乛字旁的字 虚己以听 五痨七伤 髟字旁的字 车马盈门 包含稗的词语有哪些 殳字旁的字 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石火电光 完免 龙字旁的字 心不在焉 蹑足附耳 心如芒刺 孜孜不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