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河湟有感》

时间: 2025-05-09 12:07:19

诗句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2:07:19

原文展示:

一自萧关起战尘,
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
却向城头骂汉人。

白话文翻译:

自从离开萧关,战火纷飞,河湟地区隔断了我对故乡春天的怀念。汉族的孩子们都说着胡人的语言,却在城头骂着汉人。

注释:

  • 萧关:古代关口,位于今中国陕西省,是出入西域的重要通道。
  • 河湟:指黄河和湟水流域,今甘肃省和青海省一带。
  • 战尘:战争的尘土,象征战争的纷扰。
  • 汉儿:指汉族的孩子。
  • 胡儿:指胡人,即非汉族的民族,主要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 骂汉人:指对汉族人的不满和指责。

典故解析:

本诗描绘了唐代边境的战争环境,表现出战乱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口,象征着动乱与离别。河湟的隔断则强调了地理与文化的分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唐代诗人,字子云,号浮云,是一位以诗文见长的文人。他的作品多描写边塞风情,充满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河湟有感》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动荡,民族关系复杂。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战乱带来的伤痛与思乡之情,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诗歌鉴赏:

司空图的《河湟有感》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边疆人民在战乱中所经历的痛苦与困惑。全诗的前两句通过“萧关”“战尘”描绘出战乱的背景,表现了离别与思乡的情绪。河湟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实际上象征着人们心灵的隔阂和对故乡春天的向往。后两句则更为直接,揭示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汉儿的胡儿语不仅是语言的转变,更是文化认同的丧失。通过对比,诗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分裂与痛苦,展示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体现了司空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族团结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自萧关起战尘:自从从萧关出发,战火纷飞的景象就开始了。这里用“战尘”比喻战争的混乱和死亡。
  2. 河湟隔断异乡春:河湟地区使我与故乡的春天隔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3. 汉儿尽作胡儿语:汉族的孩子们都在说胡人的语言,反映了文化和身份的变迁。
  4. 却向城头骂汉人:在外的汉人互相指责,表现了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修辞手法:

  • 对比:汉儿与胡儿的对比,突出文化的冲突。
  • 比喻:用“战尘”形象地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
  • 排比:整首诗的结构紧凑,通过对称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战乱中的离愁与对故乡的向往,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忧虑和对民族团结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萧关:象征着战争与离别的痛苦。
  • 河湟:代表文化的隔阂与身份的迷失。
  • :故乡春天的意象,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萧关”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方边关
    B. 南方城市
    C. 西部山区
    D. 东海岸

  2. 诗中提到的“河湟”代表什么? A. 战争的地方
    B. 文化的隔阂
    C. 诗人的故乡
    D. 春天的象征

  3. 诗中汉儿骂谁? A. 胡儿
    B. 自己
    C. 汉人
    D. 诗人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边塞的景象,但更侧重于英雄气概与边疆将士的情怀。
  • 高适《别董大》:以友谊为主题,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两者都反映了对离别的哀伤,但主题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喜真庵上人见访 元日喜郑山人携子见访 自遣 春日写怀 陪周处士访西林上人 寄芝庵书记 宿照庵僧舍 江上有怀郑山人 苦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六的词语有哪些 癶字旁的字 残酷无情 包含劲的词语有哪些 积劳 殩孝 派式 补阙灯檠 矛字旁的字 包含澹的词语有哪些 秉公无私 纤介之间 包含婿的词语有哪些 参评 示字旁的字 厂字头的字 采字旁的字 瑞雪霏霏 听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