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3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37:45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
拾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屋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所居住的地方是由他的性情所决定的,真正的内心追求是不被拘束的。拾取自然的财富,随意而乐,似乎不需要约定。作者在松树下建造房屋,脱下帽子静心读诗。他只知道日出日落,根本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如果心情愉悦,何必强求去做什么呢?如果一切顺其自然,如此便能得到真正的自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隐含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提倡自然无为,顺其自然。
作者介绍: 司空图,字子长,唐代诗人、文人,生于公元837年,卒于910年。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而闻名。司空图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闲适和豁达的情感上。
创作背景: 《诗品二十四则》是司空图在对诗歌理论进行探讨时所作,体现了他对诗歌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个人心灵自由的向往。此诗反映了他在山水之间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疏野》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怀的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超脱。诗的开头“惟性所宅,真取弗羁”,强调了内心自由的重要性,反映出一种道家哲学思想,主张人应追随自己的本性,而不是受外界的拘束。接着,诗人通过“拾物自富,与率为期”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了内心的富足并不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积累。
在“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中,诗人展现了自己的闲适生活状态,松树象征了自然的宁静,而脱帽则是一种放下世俗身份的象征,显示了诗人对诗歌的专注与热爱。“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则表现了在这种悠闲生活中时间的流逝变得无关紧要,诗人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最后两句“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则进一步强调了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诗人认为,心情愉悦不需要强求任何事情,若能够顺其自然,便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洒脱与淡然,既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追求内心自由与自然和谐的主题,表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下列哪句表达了内心追求的自由?
A. 拾物自富
B. 但知旦暮
C. 惟性所宅
作者在诗中表现了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自然
C. 权力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意指:
A. 强求去做事情
B. 随心所欲
C. 追求名利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