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7:02
客唱凌天路,僧传到野亭。
人间闻誉处,句裹识仪形。
学道荒文律,婴愁钝性灵。
只如老瞽史,音节尚能听。
在高空的路上,客人歌唱,僧人将他的歌声传递到野外的亭子里。
世人所知的名誉之地,句子中包含着识别的形态。
学习道理却荒废了文采和规律,心中充满愁苦,灵性也变得迟钝。
就像那位年老的盲人,虽然看不见,但仍能听到音乐的节奏。
冯时行,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道理和人情相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此诗写于冯时行与谢景濬卿的互动之时,表达了他对道理学习的反思,以及对名士之名声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学习和名声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提到“客唱凌天路”,将诗人自己置于一个高远的境界,似乎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而“僧传到野亭”则暗示着这种理想在生活中的传播,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认知。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开始反思自己在学习道理上的懈怠,表达了对文采和规律的荒废之感。此时,诗人用“婴愁钝性灵”描绘出心灵的沉重和迟钝,显示了他对自己能力的失落感。
最后一句“只如老瞽史,音节尚能听”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总结,借助老盲人的形象,诗人意在说明即使在失去视力、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听觉感知世界。这种对比让人反思,或许名声和道理并不是唯一的追求,生活的本质在于感知与体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思学习与名声的关系,强调即使在困境中仍要珍惜感知生活的能力。诗人通过自省,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中提到的“老瞽史”主要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展开?
“婴愁钝性灵”中的“婴”字意为: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冯时行的诗更倾向于内心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两者虽风格不同,但都深刻地探讨了人的内心与理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