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0:0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0:04:08
沁园春 其二
李宗纮 〔清代〕
试问苍天,七尺之躯,何处安藏?岂揶揄有鬼,颠颠倒倒所如不合,踽踽凉凉。好好佳佳,然然可可,世爱中庸不爱狂。穷途恨,待几时散尽,泪滴寒江。夜深坐对银釭。正密雪斜风洒碧窗。又岁行尽矣,无端扰攘老将至也,底事匆忙?磨砚成洼,聚文作冢,潘鬓新来一半霜。平生事,每从头细数,无限悲慷。
试问苍天,我这七尺之躯,究竟该何处安放?难道真有鬼神在嘲弄我,颠三倒四的情形让我无法自处,孤独寒冷。世人偏爱中庸,而不喜欢狂放。穷途之恨,几时才能散去?泪水滴落在寒冷的江水中。夜深了,我对着银色的灯光独坐,正值雪花飘洒,斜风轻拂着窗户。岁月又走到了尽头,为什么老来无端的烦扰,何必匆忙?磨砚已成洼,聚文之作已经变成了无用的坟墓,潘江的新白发已然占了半边。平生的事情,每次回首细细计数,不禁感到无尽的悲伤与慷慨。
李宗纮,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文人气质浓厚,擅长诗词,风格多以感慨人生、抒发情感为主。
此诗写于李宗纮晚年,正值人生的困惑与感伤时期,反映了他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李宗纮的《沁园春 其二》通过对苍天的询问,表达了对自身存在的迷茫与无奈。开篇即引人深思的“试问苍天,七尺之躯,何处安藏”,开宗明义,直指人之存在的困境。诗中混杂着对世俗中庸的批判与对个体狂放的渴望,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穷途恨,待几时散尽”,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这里的“泪滴寒江”更是通过自然意象与自身情感的结合,强化了孤独与悲伤的情感。
进入夜深时分,诗人独坐对灯,外有密雪斜风,内有无尽的感慨。此时,岁月的流逝与个人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体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接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人生的反思,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叹息,令人感同身受,耐人寻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思、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世俗中庸的批判。诗人以个人的孤独与悲伤,反映出普遍的人生困境,情感基调沉重而深刻。
诗中“试问苍天,七尺之躯,何处安藏?”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磨砚成洼”象征什么?
诗的情感基调是?
可以将李宗纮的《沁园春 其二》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叹,但李宗纮更为个人化,情感细腻;而杜甫则在宏观上反映了社会的困境与个人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