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12:3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2:30:04
更漏子 其一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枣屏深,桦烛冷。
复壁照人双影。
鱼坠管,兽衔环。
一床衾枕单。
更漏咽。
楼头月。
偏射小窗明蛤。
红幕掩,鹊桥低。
银河又向西。
在深沉的枣木屏风后,桦木的烛光显得冷清。
墙壁反射着两个人的身影。
管乐器如鱼般坠落,兽形的装饰物衔着环。
只有一床薄薄的被褥和枕头。
更漏声渐渐低沉。
楼顶的月亮,
偏偏照射在小窗前,明亮而清晰。
红色的帷幕掩盖,鹊桥也显得低矮。
银河的水流又向西去。
作者介绍:毛奇龄(约1620年-约1700年),字子英,号梦觉,清代诗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经历了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毛奇龄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诗中的意象如月亮、银河、鹊桥等,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宇宙意象,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更漏子 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寂的夜晚场景,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首句“枣屏深,桦烛冷”,描绘了一个封闭而寒冷的环境,给人一种孤独感。接下来,诗人通过“复壁照人双影”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两个影子的存在似乎暗示着某种情感的缺失。
通过“鱼坠管,兽衔环”,诗中不仅描绘了乐器的形态,也增加了音乐的动感,与孤寂的环境形成对比。一床薄薄的被褥和枕头,暗示出生活的简朴与无奈,进一步加强了诗人的孤独感。而“更漏咽”则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
随着意境的发展,“楼头月”和“小窗明蛤”则将视线引向外部世界,明亮的月光透过小窗洒入,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然而,红幕的掩盖和鹊桥的低矮则再次将读者带回到内心的孤寂中,银河向西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流逝的时间与无法触及的愿望。
整首诗浑然一体,意象交错,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孤独情感的真切表达。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体验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枣屏深”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更漏咽”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A. 提醒珍惜时间
B. 增加幽默感
C. 描绘自然景象
诗中提到的“鹊桥”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敌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