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2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24:54
感秋五首 其四
作者:杨万里
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
青灯照书册,两眼如隔雾。
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
屋角忽生明,山月到庭户。
似怜幽独人,深夜约清晤。
我吟月解听,月转我亦步。
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
在秋天的早晨,寒冷是可以忍受的,但在秋天的夜晚却难以度过。
青灯下照着书本,双眼仿佛被雾笼罩。
合上书卷却孤独地坐着,心中无人与我交谈。
躺下也无法入睡,起来又无处可去。
忽然屋角透出光明,山月照进庭院。
似乎怜悯这孤独的人,深夜与我约会。
我吟诵诗句,月亮似乎也在倾听,月光转动,我也随之而动。
何必再去读书,不如与月亮对联。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
创作背景:此首诗作于秋天,反映了作者在秋夜的孤独与寂寞,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对孤独思考的情感。
《感秋五首 其四》通过对秋天早晚温差的细腻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诗人开篇提到“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在这对比中,表达了秋晨的清新与秋夜的寒冷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夜晚的“青灯”下,诗人面对书本,却感受到的却是遥不可及的孤寂,眼中如同雾罩,无法专注,显示了内心的迷茫。
随着月光洒入庭院,诗人的情感开始转变,似乎与月亮对话,月光成为了他孤独时的伴侣。诗中“我吟月解听”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刻的轻松与愉悦,月亮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是情感的寄托。最后一句“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更是强调了与自然、与月亮的对话,胜过了单独的读书。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的哲思,引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秋夜的孤独与月亮的陪伴,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自然的依恋和感悟。
诗词测试:
杨万里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诗中提到的“青灯”代表什么?
A. 夜晚的寒冷
B. 读书的灯光
C. 书本的颜色
诗人在夜晚感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