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2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6:26:44
待隐园为邃庵冢宰赋
作者: 顾清 〔明代〕
先生奇才天下闻,
先生早达非隐沦。
名园十亩手自辟,
远意正在桑榆曛。
苍生日夕要霖雨,
碧山岂得留閒人。
君不见晋公绿野晚始就,
魏公老圃当秋芬。
人生适志亦有日,
弹丸鸮炙空劳神。
隐待园,园待隐,
尘海茫茫几时尽。
会须重梦竹间翁,
烟雨春风谢招引。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世人皆知他的伟大,但他却不愿沉沦于隐逸之中。他亲自开辟了十亩名园,内心的远志在于桑榆之夕。苍天每到日落时分都希望下雨,碧绿的山川怎能留住闲人呢?你难道没看到晋公在绿野中晚年时才开始耕作,魏公在秋天时正享受着他的老园吗?人生中适合志向的日子也有,然而此时的心思却在空劳神思。隐待园,园待隐,尘世的海洋何时才能尽头?终究要在竹林间重做梦,烟雨春风中谢绝了所有的邀约。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顾清,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社会动荡与士人的隐逸情结交织,诗人通过描绘隐逸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对比,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与追求。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对人生志向的追求。开篇便以“奇才”二字概括了老师的才能,彰显出对其的尊敬。接着,诗人用“名园十亩”描绘了老师的理想与实践,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苍生”和“碧山”则是对世俗生活的反思,暗示出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对比晋公与魏公的不同选择,诗人引发了对人生选择的哲学思考。“人生适志亦有日”一句,点明了追求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最后,诗人以“隐待园,园待隐”呼应全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无奈与渴望,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诸如“君不见”这一句,引导读者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寓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名园十亩”指的是:
A. 一片山地
B. 一片田地
C. 一座花园
D. 一块林地
“君不见晋公绿野晚始就”中的“君”指的是:
A. 朋友
B. 读者
C. 老师
D. 诗人自己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无奈?
A. “人生适志亦有日”
B. “尘海茫茫几时尽”
C. “会须重梦竹间翁”
D. “隐待园,园待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逃避,但顾清的诗更加强调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两者展现了不同的隐逸哲学,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