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十七日观潮三首》

时间: 2025-07-12 14:21:45

诗句

潮头初出海门山,千里平沙转面间。

犹有江神怜北客,欲将奇观破衰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14:21:45

原文展示:

十七日观潮三首
作者:陈师道
潮头初出海门山,
千里平沙转面间。
犹有江神怜北客,
欲将奇观破衰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潮水从海门山初生的壮观景象,千里平坦的沙滩在潮水的变幻中展现了无尽的美丽。仿佛江神还在怜惜北方的客人,想要将这奇异的自然景观呈现给他,以驱散他脸上的忧愁。

注释:

  • 潮头:潮水的顶端,指潮水的开始形成。
  • 海门山:指的是海口与海洋相接之处的山。
  • 平沙:指平坦的沙滩。
  • 江神:指江水的神灵,寓意自然的力量。
  • 北客:来自北方的客人,可能暗示诗人或他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代诗人,字子懿,号白云,出生于浙江,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清新俊逸,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北方客人来到潮汕地区时,借用观潮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北方人因所见之美而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观潮为主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化,诗人巧妙地将景与情结合。首句“潮头初出海门山”生动地描画了潮水形成的瞬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千里平沙转面间”则描绘了海潮涌动时的辽阔,展现出自然的广袤和无垠。通过“犹有江神怜北客”,诗人传达了对北方游客的关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美景的共享之情。整首诗在清新流畅的语言中,融入了细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潮头初出海门山:描绘潮水刚刚涌现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新生的感觉。
  • 千里平沙转面间:展现潮水在广阔沙滩上转动的情景,突显空间的辽阔。
  • 犹有江神怜北客:引入江神的形象,表现出自然的灵性和对人的关爱。
  • 欲将奇观破衰颜:表达了自然之美能够驱散人的忧愁,表现了一种希望和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潮水比作生动的景象,增强了画面感。
  • 拟人:江神的形象赋予自然一种灵性,表现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潮水的壮丽与变化,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表达了希望和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头: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海门山:代表着自然的巍峨与雄伟。
  • 北客:象征着外来者,表达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欣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潮头初出海门山”中的“潮头”指的是什么?
    A. 潮水的顶端
    B. 海洋的深处
    C. 山的顶部

  2. 诗中提到的“江神”代表什么?
    A. 江水的神灵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种自然现象

  3. 诗人想要通过“欲将奇观破衰颜”表达什么?
    A. 对美的渴望
    B. 对悲伤的回忆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对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涉及自然景观,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不同的是,陈师道更注重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王之涣则强调视角的开阔和远望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陈师道诗文集》

相关查询

少妇游春词 望夫词二首 襄阳曲 山居乐 山中玩白鹿 途中逢少女 寄王少府 山中送友人 春日宴徐君池亭 旅次文水县喜遇李少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春色满园 云开见天 建之底的字 仁信 开基创业 浴佛 单丝不线 寒耕热耘 邑字旁的字 夕字旁的字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包含铸的词语有哪些 欺世惑俗 包含剿的词语有哪些 辞吐 父字头的字 鼠字旁的字 包含永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