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9:27
狱中学骚体
作者:卢照邻
夫何秋夜之无情兮,皎皛悠悠而太长。
圜户杳其幽邃兮,愁人披此严霜。
见河汉之西落,闻鸿雁之南翔。
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
忧与忧兮相积,欢与欢兮两忘。
风袅袅兮木纷纷,凋绿叶兮吹白云。
寸步千里兮不相闻,思公子兮日将曛。
林已暮兮鸟群飞,重门掩兮人径稀。
万族皆有所托兮,蹇独淹留而不归。
这夜晚的秋天是多么无情啊,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仿佛显得太长了。
我的圆窗幽深而寂静,愁苦的人在寒霜中披着愁绪。
我看见银河在西边落下,听见鸿雁向南飞去。
山中有桂树,桂花散发着芬芳,而我心中思念的君子却不曾来。
忧愁与忧愁交织,欢喜与欢喜却已两忘。
微风轻拂,树木摇曳,绿叶凋零,白云随风飘散。
即使我寸步不离,也无法传达心中思念,天色渐暗,思念的君子却难以相见。
树林已入暮色,鸟儿成群飞回,重重的门闭上了,通向人迹稀少的道路。
万千族类都有所寄托,而我却独自滞留,不知何时能归。
作者介绍:卢照邻,字景升,号逸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634年,卒年不详。他以骈文和古诗见长,诗风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卢照邻因政治原因被囚禁于狱中之时,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
《狱中学骚体》是一首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独处囚禁生活的深切感受。全诗以“秋夜”开篇,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诗中借景抒情,令人深感秋夜的萧瑟与冷清。
在诗的前半部分,卢照邻通过描绘皓月、银河、西落的景象,引入自身的情感。月光下的圆窗与愁苦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囚禁生活的无奈与孤独。后半部分中,诗人更是通过“忧与忧相积”的反复,强调了思念的沉重。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最初的孤独与无情,逐渐转向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思念,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再者,诗中反复出现的“君”字,象征着对亲友的思念,这种情感在反复的句式中愈发显得沉重而无奈。整首诗不仅是对秋夜与囚禁生活的感慨,更是对生命中亲情、友情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亲友的深切思念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诗人在孤独的环境中,愈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及亲情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夫何秋夜之无情”中的“夫何”是什么意思?
A. 怎样
B. 为什么
C. 怎么会
D. 既然
诗中提到的“河汉”指的是什么?
A. 大海
B. 江河
C. 银河
D. 湖泊
诗人所思念的对象在诗中称作?
A. 君子
B. 友人
C. 亲人
D. 同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卢照邻的《狱中学骚体》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但《狱中学骚体》更加强调了孤独与无奈,而《月夜忆舍弟》则更多地渗透了对亲情的深情回忆。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