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3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32:03
《解连环》
春晴骀岩。爱杂花生树,香随路转。为探幽未访茆庵,正藜杖泥松,芒鞋尘软。百级岩根,幸腰足自来清健。拜一十六丈,古佛金容,达摩罗汉。愔愔禅房昼掩。在薜萝深处,有碑漫漶。取几多拴帚棕毛,且揩藓披岚,搜寻残篆。移坐梵楼,面山展宴,尝斋馔。归也蒲牢乍吼,暮烟撩乱。
春天的晴空下,我漫步在高耸的山岩之中,欣赏那里杂花生树,芬芳随着小路转弯而飘荡。为了探幽,我尚未拜访茅草庵,正用藜杖支撑着,脚踩泥土的松软,穿着芒鞋走在尘土上。那百级岩石的根基,幸而我腰腿自来健壮。拜见那高达十六丈的古佛,金色的容颜,像达摩和罗汉般庄严。静谧的禅房白昼紧闭,在薜萝的深处,有一块模糊的碑石。我取下几根棕毛,拴住扫帚,轻轻拭去苔藓,寻找那些残存的篆字。移坐到梵楼上,面朝山景,展开一场宴会,品尝斋菜。归途中,听得蒲牢的叫声,黄昏的烟雾纷乱缭绕。
作者介绍:张慎仪,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春天,作者在高山之中,表现出对自然的愉悦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风气。
《解连环》是一首清新脱俗的山水诗,张慎仪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中,春天的晴空和芳香的花木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探索幽静的茅庵途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诗中“拜一十六丈,古佛金容”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随后,诗人转向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移坐梵楼,面山展宴”,展现了他在自然中享受生活的态度。最后的“归也蒲牢乍吼,暮烟撩乱”则带有一丝惆怅,仿佛在提醒人们,面对自然之美,人生的归宿又何尝不是一种迷茫。
整首诗在意境上表现出一种闲适与淡泊,既有对大自然的感悟,也有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解连环》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茆庵”指的是?
“归也蒲牢乍吼”中的“蒲牢”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